孟子聽後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有智慧的人是無所不知的,但是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和最急需做的事,他們也不可能會想得麵麵俱到。比如說,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再比如說堯和舜都是古代的聖主,至今仍被人們稱頌,但是他們也不能夠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對他們來講,他們必須首先了解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情。堯、舜是博愛的,但他們的仁德也不是用來愛一切的入,因為他們首先愛的是自己的親人和賢德有才的人。”
接著,孟子又從反麵舉例來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人的父母死了,他卻不肯去服三年的喪期,而對於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他卻非常的重視講究;還有的人在長者的麵前用餐不講禮貌毫無顧忌地狼吞虎咽,卻偏偏去講究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幹肉等等問題,認為這是不懂禮節。這些都屬於舍本逐末,根本不知道當前最需要幹的是什麼。”
聽了孟子的話,這個弟子恍然大悟:“老師我明白了,對我來講,目前的當務之急便是學習仁德,對嗎?”
孟子聽後,非常滿意,讚賞地點了點頭。弟子見了很高興,從此就去認真地學習了。
道聽途說
[釋義]道、途:道路。在路上聽來的話。指沒有根據,不可靠的傳聞。
[出處]宋·蘇軾《艾子雜說》
[同義]捕風捉影 街談巷議
[反義]耳聞目睹 言之鑿鑿
[例句]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要深入調查,根據道聽途說而下結論是極不負責的態度。
[故事]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學者,人們尊稱他為艾子。艾子博學多才,有許多人慕名拜他為師。
有一次,他帶著學生從楚國回到齊國,路上遇到一個叫毛空的人。毛空最喜歡說一些不切實際的話。他見到艾子,便故作神秘地告訴艾子,說有一家人養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艾子不信,便問:“不會有這樣的事吧?那隻鴨子得長多麼大的肚子?”毛空想了想改口說:“啊!我記錯了,是兩隻鴨子。”艾子搖了搖頭還是不信。毛空又改口說:“那麼大概是三隻鴨子生的。”艾子說:“這也不可能。”“那也可以是四個、六個、八個鴨子生的。”艾子見他信口胡說就更加不信了。後來毛空見艾子還是不信,就把鴨子數目增加到十幾隻,可艾子始終不相信。
毛空見無法使艾子信服,便話鋒一轉說道:“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來,有三十丈長,十丈寬。”這次艾子又不相信他,便反問道:“那是什麼動物的肉啊,怎麼會這麼大呢?”見艾子不信,毛空又急忙改口:“那可能就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毛空說:“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見毛空說話如此不著邊際,實在忍不住了,便問他“世界上怎麼會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還會從天上掉下來?你是親眼見到的嗎?還有,你剛才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現在你說的肉又掉到什麼地方了?”
毛空被問得啞口無言,隻好支支吾吾地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艾子聽了,轉身對自己的學生們說:“你們可不能學他啊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根據的話,又在道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從道德作風來說是要不得的。”
得過且過
[釋義]且:暫且。形容過一天算一天,沒有長遠打算。也指工作學習態度不認真。
[出處]明·陶行知《南村輟耕錄·寒號鳥》
[同義]苟且偷安 敷衍塞責
[反義]精益求精 一絲不苟
[例句]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都要積極努力,切不可得過且過。
[故事]古時候,相傳在五台山有一種奇特的小鳥,長著四隻腳和兩隻退化的翅膀,所以它飛不遠。它一到冬天就哀叫不停,人們都叫它寒號鳥。
夏天,寒號鳥身上長著絢麗豐滿的羽毛,鮮豔奪目,使百鳥十分羨慕。這時它揚揚得意,整天走來走去,到處找別的鳥比美。
夏去幣火來,有些怕冷的鳥飛向遙遠的南方,在那裏過冬:留下的鳥就整天忙碌起來,積糧造窩,準備度過寒冬。可是,寒號鳥卻什麼也不幹,仍然到處遊逛,炫耀它那身五光十色的羽毛。
冬天到了,寒風呼嘯,雪花飄飄。別的鳥在秋季都換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把鳥窩也收拾得嚴嚴實實的,不怕寒風冰雪的襲擊。而寒號鳥這陣兒可慘了,它邢身漂亮的羽毛脫落得光禿禿的。夜晚,全身光禿禿的寒號鳥躲藏在石縫裏,凜冽的寒風不斷襲來,凍得它渾身直打哆嗦。它不斷地咕嚕道:“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做窩,明天就做窩。”可是,當寒夜過去,太陽從東方升起,溫暖的陽光照在它身上時,寒號鳥又忘記了昨夜的寒冷,把要做窩的決心也拋到腦後,它又說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寒號鳥始終也沒有做窩,就這樣一天天混日子。最後,它終於被凍死在五台山的岩石縫裏。
顛倒黑白
[釋義]把黑說成白,把白說成黑。指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界限。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
[同義]顛倒是非 指鹿為馬
[例句]“文革”期間,“四人幫”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打擊迫害了一批老幹部。
[故事]屈原是我國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他出身於楚國的貴族之家,年輕時聰明好學,見聞廣博,擅長辭令,無論在政治、外交或文學等方麵,都有著突出的才能和造詣,因此深得楚懷王的信賴,曾被任命為左徒,負責起草法令和接待諸侯賓客等工作。
屈原所處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楚國的聲望日益提高。但是,由於他對內主張改革弊政,對外采取聯齊抗秦策略,觸犯了貴族內部腐朽勢力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忌恨。因此,他們的代表人物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蘭相勾結,不斷向楚懷王進讒,中傷誣陷屈原。久而久之,懷王就對屈原漸漸疏遠起來。
公元前313年,秦國想攻打齊國。由於楚國和齊國是聯盟,所以秦國就派使者到楚國,希望楚同齊絕交,井且許諾割地六百裏給楚國。可是屈原認為這是騙局,便極力勸諫楚懷王不要上當。但昏庸的懷王不但不聽,而且把忠心為國的屈原放逐到了漢水以北。
等到楚、齊絕交之後,秦國立即變卦,說割讓的土地不是六百裏而是六裏。懷王怨恨秦國食言,出兵攻打秦國,結果慘遭失敗。後來,秦王又主動求和,把懷王騙到秦國,並幽禁起來。三年後懷王病死在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