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洛肯
清代文學正是在曆史的積澱中閃爍著自己集大成的文學光芒。伴隨著這種集大成地文學繁榮,也湧現出了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他們積極的從事著漢文學創作,對整個清代文學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被清代文豪王士禛稱為“金台十子”之一的丁煒就是其中一位有著突出文學成就的優異之士。
丁煒(1635~?),字澹汝,號雁水,福建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其高祖丁自申、祖父丁啟浚都做過官,有著述,是當地的知名人士。丁煒的弟弟丁阜,族人丁啟汴、丁奇昆,均善詩文。而丁煒則是這個文學世家中有著突出成就的一員。他的詩、詞、文創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具特色,他的詩歌創作則是其中最為出色的,在清初閩中詩家中聲名僅低於周亮工。清代文豪王士禛將丁煒與宋犖、王又旦等並稱為“金台十子”,又將其歸入“閩詩派”,在《漁洋詩話》中評論丁煒說:“閩詩派,自林子羽、高廷禮後,三百年間,前為鄭繼之,後惟曹能始,能自見本色耳。丁雁水煒亦林派之錚錚者,其五言佳句頗多。如‘青山秋後夢,黃葉雨中詩’,‘鶯啼殘夢後,花生獨吟時’,‘花柳看憔悴,江山待襏除’,皆可吟諷。”丁煒著有《問山詩集》十卷,收入詩702首;《問山文集》八卷,收入散文93篇;《紫雲詞》《涉江詞》各一卷,《涉江詞》已散佚,《紫雲詞》收入詞192首。盡管丁煒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由於整個清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數量極大,丁煒並未占到一個顯赫的位置,所以曆來人們並未對他的創作給予足夠的重視,通觀對他的研究曆程,曆來對他的研究非常少。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資料來看,對丁煒的研究隻在國內一些著作和極少的論文中有所體現,國外目前還沒有任何對他進行研究的論文與著作。
丁煒在世時,其創作成就已經得到了時人的認可。康熙十六年(1677年),王士禛選刻宋犖、王又旦、曹貞吉、葉封、汪懋麟、顏光敏、丁煒、田雯、謝重輝、曹禾十人詩為《十子詩略》,世稱“金台十子”或“輦下十子”。
丁煒在明末清初就已頗負盛名,對他的記載最早始於《碑傳集》,《碑傳集》卷八十一有陳壽祺撰《丁煒傳》。而後在《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清史列傳》卷七十中均有傳。後人莊景輝先生編訂的《陳埭丁氏回族宗譜》也單列出來《丁煒傳》,對丁煒及其文學創作成就做了較為詳細的記載。關於丁煒的記載,還散見於時人及後人的各種私修傳記專著、尺牘或地方誌中。如清代李桓編著的《國朝耆獻類征》卷一百五十六、乾隆《晉江縣誌》卷五十二、清代張維屏的《國朝詩人征略》卷一三、乾隆《泉州府誌》卷六十、清末《國朝文苑傳》卷六十、卷七十五、雍正《江西通誌》卷一百八十二均有關於丁煒的記載。除此之外,由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主編的《辭源》、藏勵蘇等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錢仲聯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邱樹森先生主編的《中國回族大辭典》,以及莊景輝先生編訂的《陳埭丁氏回族宗譜》中提到的專為丁煒所立的“方伯匾”都對丁煒進行了簡單零星的記載。
就目前搜集到的資料中,也有一些書籍中收入了丁煒的部分作品,如沈德潛的《清詩別裁集》中收入了他的“賈島峪”、“臥病酬林澹亭”、“哭外甥吳興公先生”三首詩;鄧之誠的《清詩紀事初編》中收入了他的“長安雜興”一首;由福建師大中文係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的《清詩選》中收入了他的《新淦舟行》一首;(乾隆)《泉州府誌·文苑傳》收入其詩歌九首;葉恭綽主編的《全清詞鈔》中收入“望海潮”、“鬢雲鬆”“四和香”四首詞等,還有一些書籍中較為全麵地闡述了丁煒的生平及其詩、詞、文和文學理論主張的創作成就。如:陳慶元先生的《福建文學發展史》、白壽彝先生的《回族人物誌》、朱昌平先生的《中國回族文學史》、莊景輝先生的《陳棣丁氏回族宗譜》等。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書籍以外,還有幾篇論文對丁煒進行了論述。目前我們搜集到的隻有丁玲玲的《丁煒其人》、陳慶元的《清初拔逸閩派詩人—丁煒》和金陵生的一篇劄記《丁煒晚年事跡》。還有一些相關論文,其中也涉及了丁煒的一些內容,即:莊景輝先生的《陳埭丁氏回族婚姻形態的曆史考察》、陳國強先生的《福建陳埭回族的形成與發展》和楊大業先生的《明清回族進士考略(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