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各地群雄對朝廷心存敬畏,董賊推行亂國之策時,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地方官員趨之若鶩,自起刀兵?
若各地群雄對朝廷心存敬畏,董賊裹挾陛下西遷之時,三十萬討董聯軍,為何會因區區一點糧草輜重分崩離析?
若各地群雄對朝廷心存敬畏,陛下之詔令,乃是國策,身為臣民按令執行即可,又有何理由心存不滿!”
徐言連續三問,可謂字字誅心,在場官員但凡反駁一句,那便是在為天下群雄這些年的所作所為進行辯解。
董卓執政這麼多年,文武百官換了一茬又一茬,現在還能站在朝堂上的人,趨炎附勢的能力絕對遠超常人。
眼下董卓雖然已死,但仍有呂布的六萬大軍和左馮翊的五萬白波軍,以及不斷崛起的各地群雄,對長安和劉協虎視眈眈。
如此危局之下,僅在長安就擁有十多萬兵馬的徐言,顯然更能給在場這些官員帶來安全感,而且從劉協的詔書就可以看出,他也認為徐言更值得被依靠。
此時,若因為幫著遠在天邊的天下群雄說話,迫使徐言不得不成為另一個董卓,那這些官員所說的每句話就都是在自掘墳墓。
所以不管為了自己的小命,還是骨子裏的君臣之道,他們都沒有理由再去反駁。
想到這些,率先認清局勢的官員毫不猶豫的當場倒戈,主動起身行禮道。
“京兆尹趙溫,恭賀冠軍侯。”
一看有人帶頭,其餘官員也不再矜持,紛紛站起身向徐言行禮恭賀,位居右首位的三公,眼見大勢已去,隻能無奈認命。
眼看三公都不再有意見,僅剩的幾名官員也跟著選擇了隨波逐流……
天啟五年五月二十二日,益北都尉徐言,因誅滅董卓有功被天子正式授封冠軍侯,升遷益州都督、天策上將,位同三公,開天策府,總理大漢軍務,掌天下武官任免!
此消息一出頓時就引得大漢各地一片嘩然,徐言也一下子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尋常百姓皆是對其歌功頌德,感恩涕零,但各地群雄卻難以接受,尤其是參與討董之戰的袁紹等人,更是被氣到直接對其破口大罵。
畢竟在討董之戰開啟之前,曹操就曾向各勢力主帥舉薦過徐言,並且先後兩次邀請徐言參與討董,隻是皆被徐言以分身乏術、鞭長不及為由給拒絕。
原本這些群雄已經認定徐言不會參與討董,可徐言卻不聲不響的發兵長安,誅殺董卓,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自己賠了夫人又折兵,結果卻是給他人做了嫁衣,他們這些地方群雄又怎能不氣!
就在各地群雄對著徐言口誅筆伐,叫嚷著‘徐言失信於天下,不配身居武官首位’之時,如雨點般密集的戰報就像是一個又一個響亮的巴掌,直接打得各地群雄全都閉上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