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朝堂諫言(2 / 2)

但若是官員任免權讓出去,他們就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徐言在西南之地日漸壯大,待到他日董卓再將其召至朝中收為心腹,屆時西涼集團的勢力必定會變的更加強大。

董卓執政這些年,太尉黃琬代表的漢室忠臣,太傅袁隗代表的關東士族,與董卓麾下的西涼集團明爭暗鬥,好不容易才有了今日的平衡。

他們自然不願看到自己的多年努力,皆因徐言的異軍突起付之東流,即便是王允,在聽到這些封賞後,也不由得對自己此前的決定產生了動搖。

而這其中,立場最為堅定的當屬關東集團。

畢竟在他們看來,袁逢死後就該由袁隗接任司空之位,而他們這段時間的頻繁走動也是一心想著要將袁隗推上三公之位。

結果司空之位被楊彪給半路截胡不說,董卓居然還想著把一個未及弱冠的毛頭小子,推到益北之主的位置,這讓他們堂堂‘四世三公’的臉往哪放?

如此當眾羞辱,叔叔能忍,嬸嬸也不能忍,而最先忍不住提出質疑的就是出身袁氏一族的袁紹。

“陛下,據臣所知,徐言出身僅為皇城步卒之家,從小就因身患頑疾久臥病榻,既無拉弓上馬之力,又無經天緯地之學。

巴郡之內匪寇猖獗,加之黃巾餘孽據城而守,此人僅憑一萬兵馬就平定了巴郡全境,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益北都尉形同益北之主,為防此人擁兵自重,割地而立,臣以為當另選一人接任益州刺史,暫掌益州兵馬,待到平定馬相後再行監管之職,而不是讓此人獨攬大權。”

此話一出,蔡邕的心裏頓時咯噔一響,大呼不妙。

在此之前,徐言雖未想過要刻意隱瞞出身,但蔡邕卻是知道,一個人的出身不僅代表著學識,更是決定了一生的高度。

所以一直以來,蔡邕除了王允便再也沒有向任何人提及徐言的過往。

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向行為低調的袁紹竟然不聲不響將徐言給查了個底掉。

意識到出身可能會給徐言帶來影響,蔡邕正欲反駁,可話還沒說出口就被淹沒在了陣陣附和聲中。

與此同時,苦思幾日卻仍沒有想到該如何開口的劉焉也終於等到了他的機會。

“陛下,袁校尉所言甚是,即便此人有不世之才,為了西南乃至大漢的安定,臣也以為當另選一能人掌管益州。

不過,從此番益州刺史被殺,百姓主動開城迎接馬相就可以看出,益州之亂,皆因刺史、太守,上下勾結,割剝百姓所致。

臣以為陛下可選一位朝中重臣或身負名望之人,授以州牧之位,掌軍政之權。如此,上可直達天聽,下可體察民情,護佑一方太平。”

此話一出,崇德殿內頓時就陷入了一片死寂,文武百官皆是被劉焉的大膽舉動給震驚到目瞪口呆,反應過來的董卓更是直接從相椅上跳起,指著劉焉怒斥道。

“放屁!劉焉,本相國整日為了大漢茶不思飯不想,你可到好,竟敢公然提出自立之策,你莫不是在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