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桂芳

兩年前,老媽因為工作單位不景氣,閑來沒事,便開了一間約三間屋大小的小吃店,一間當做廚房,二間做餐廳,店麵雖然不大,但老媽卻把它經營的井井有條,不僅環境整潔,飯菜也做得很有特色,開業時間不長,店裏的生意便如火如荼。

但是,紅火的背後也有發生過苦澀的以及讓人感到遺憾的事情。因為老媽平時把飯菜的價格定得很低,要價公道,特別是對常來常往的客人,在飯菜價格上更不計較。我了解情況後,總是埋怨她收價太低,她總是淡然一笑,說:“都是鄉裏鄉親的客人,能少就少點。”

就餐的人越來越多,熟客也多了起來,他們大概瞅準了老媽是那種“好說話”的人,逐漸開始有了賒帳的現象。老媽的小吃店本來就是小本經營,是從來不敢賒帳的,不然的話資金周轉就會有些困難。

就是因為老媽太好說話了,客人們得寸進尺,便一而再,再而三的賒帳,或者付一半,賒一半,畢竟是小本生意,有時老媽手中的資金竟然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向人家要帳吧?真有點抹不開麵子,不要吧?卻被人家的一兩句“我最近手頭比較緊呢”,“老板,下次吧,下次我一定付”的話就給搪塞過去,最後,帳還是繼續賒著。

還記得常來店裏的一南方的客人,操著一口的閩南話,因為到此地經商,在附近旅館小住了幾日,一日三餐都在小店裏吃飯,老媽特意為他做了幾道家鄉菜,於是那個南方人總是誇老媽的手藝好,說是這一路在北方還沒吃上過這麼合口的飯菜呢!說得老媽心裏甭提多高興了,還挺自豪的呢。誰知還沒有幾天,那個人便向老媽說:“出門在外不容易啊!這次來身上所帶的錢所剩不多。大嫂,你看這飯菜錢--能不能再寬限幾天?”那還用問,我老媽二話沒說,馬上點頭答應,末了,又給人家塞了二十元錢。我們知情後開始向老媽抱怨,老媽卻對我們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哪。”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有一位來自濟南的大叔,他說本來也是本地人,後來上大學被分配到濟南。這次回鄉,一來是看望家鄉年邁的父母和兄弟,二來是看看家鄉山水,還是家鄉好啊!他說:“在背井離鄉的二十多年來,難得有今天如此舒暢的感覺。家鄉的空氣新鮮,人也憨厚樸實,等我退了休,如果有條件,真想再回到家鄉來。”大有“落葉歸根”之感,一席話說的老媽為之動容。

吃完飯媽跟那人結賬時,隻收下了飯菜的本錢。可那位大叔卻堅決不同意,說:“大嫂,你就收下吧!吃著你做的飯菜,使我感慨良多,我離家在外多年,能夠吃上家鄉飯,這可是地道的家鄉口味呀!雖不如大飯店的豐盛,但它在我心裏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呢!再說,你做買賣也不容易,你就收下吧。”聽了大叔的這番話,剛放學回家吃飯的我,心中猛然間湧起不可名狀的滋味。轉回頭再看母親,她已是感動得一塌糊塗。

我猛然間發現老媽是那樣的和藹可親,忙忙碌碌中的她顯得是那樣的年輕自信而且充滿愛心。此時此刻的我才理解老媽做這一切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