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爭的真相(1 / 1)

如果要在美國評出100部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影視作品的話,毫無疑問,《太平洋戰爭》肯定榜上有名。繼《兄弟連》之後,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再度聯袂,斥巨資打造的這部二戰史詩劇,通過三名普通士兵的視角,逼真地再現了60多年前的太平洋戰場。戰爭慘烈,英雄輩出,可歌可泣。

朋友看過之後,不由得大發感慨,瞧人家這主旋律拍的,把我感動得稀裏嘩啦。

不說也明白,發出這番感歎時,心裏是有對比的。看看咱們的主旋律,要麼假大空,遮遮掩掩,要麼高大全,或者幹脆把英雄拍成超人,身上被打成了篩子,照樣高呼口號,屹立不倒。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英雄壯烈犧牲之前,居然還要繳清欠費。

相對於以前的作品,國產劇《亮劍》有不小的突破,亮點不少。李雲龍不再高大全,講粗話,有私心,偶爾還犯點小錯。拋開曆史背景不談,起碼這個人物變得真實可信,像個真人了。但是縱觀劇情,總讓人熱血沸騰,覺得打仗是件挺好玩的事兒,恨不得親手殺幾個鬼子過過癮。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很驚訝,像我這麼熱愛和平、膽小如鼠的人,怎麼也會向往戰爭?

看《太平洋戰爭》,對戰爭的美好幻想蕩然無存。因為,你看到的不是戰場,而是地獄。當死亡每天都在發生,變得越來越正常,活著才是意外。除了敵人的炮火,人還有無數種死法:病死、餓死、渴死、淹死、甚至倒在戰友的槍下……貝裏琉島戰役,一個美軍士兵從散兵坑爬出來,想出去小便,黑暗中忽然槍響,此人應聲而倒。高度緊張的戰友把他當成了偷襲的日軍,開槍射殺。

真實的戰爭是什麼?一位二戰老兵的話,或許能讓我們體會更深:“一顆炮彈呼嘯落下,血肉橫飛,我掙紮著爬起來,看到戰友的殘肢斷臂,摸索著自己的身體,還好自己沒有受傷。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為戰友報仇,而是慶幸,死的不是自己。我為有這種想法而羞愧,但這就是人的本能,武器就是用來殺人的,炮彈落下來總會有人被炸死。”對於戰場上的士兵而言,活著就是勝利,但是有幾個人能活著離開戰場呢?

“你們很快將啟航,前往太平洋執行任務,上了船之後,才會告訴你們目的地。”一位軍官來到新兵訓練營,向新兵蛋子們宣布命令。一個人一旦被投入戰場,連一隻螞蟻都不如。你不知道將去往何方,也不必知道作戰任務,隻需要明白一件事:隻許向前,不準退後。他們並不知道,即將麵對的,是太平洋戰場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琉磺島,殘陽如血,屍橫遍野。那些年輕的士兵,大部分是第一次踏上異國他鄉,就永遠留在了這塊陌生的土地。

同樣是主旋律,美國人拍戰爭題材一貫立場鮮明:反戰。看我們的戰爭劇,對戰爭持什麼態度呢?答案是:稀裏糊塗。一會兒以勝利者的姿態極力讚美戰爭,一會兒又以受害者的身份血淚控訴,仿佛牆頭上的草,風吹兩邊倒,從來沒有連貫的立場。戰爭當然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但是一部好的戰爭作品,決不應該讓觀眾對戰爭產生留戀和向往,否則十分可怕。

一部波瀾壯闊的二戰史詩劇,居然沒有偉大領袖羅斯福的鏡頭,連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的影子也沒見著,這對於我們來講,簡直不可思議。湯姆·漢克斯說:“本劇要探討的,不是美國與日本作戰,而是關於戰爭本身,戰爭對它的參與者造成了什麼影響?”似乎有討好日本人的嫌疑,但是不可否認,該劇確實隻講述士兵自己的故事,甚至包括他們的敵人。

當你看到那些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日軍士兵,明知敗局已定,依然一次次發起自殺式的“萬歲衝鋒”時,心裏似乎不隻有憤怒,還多了一份悲涼,他們何嚐不是戰爭的受害者?僅衝繩島戰役,美軍陣亡1萬2千人,日軍損失10萬人,並直接導致15萬平民喪生。對於身處戰爭中的人而言,無論敵我雙方,都不會有勝利者。

美國人的主旋律很有意思,一方麵不遺餘力地歌頌他們的戰爭英雄,另一方麵又毫不留情地揭露戰爭的殘酷。一個年年打仗的國家,卻在不停地反思戰爭,僅憑這一點,就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