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清軍水師的戰船和兵器(2 / 2)

同安船船體呈梭形,航行快速,寬5米左右。清軍水師自18世紀末以後以同安船為基礎改建的大橫洋同安梭式戰船,寬8米左右,成為清朝中期的水師主力戰船。

唬船分為外海唬船和內河唬船兩類。外海唬船長26米多,寬5米,深2米。內河唬船較小,吃水也較淺。

紅單船長30餘米,寬6米,可裝炮20~30門,官兵80人,是廣東水師當時最大的海上戰船。

舟居船戰船是水師的基本作戰單位,為了便於識別和管理,清政府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下令各地水師在船舷上漆上本營代號和序號。如“為”字一號、“大”字五號、“捷”字八號等。舷號的使用,是水師正規化的一個標誌,對進行大規模訓練或作戰起了積極作用。

兵器

清軍入關以前,主要依靠騎兵擊破明軍,使用的兵器多為弓箭和刀矛。寧遠之戰以後,清軍開始注意發展炮兵部隊。在統一全國和平定“三藩”之亂、鎮壓抗清武裝的作戰中,清軍大量使用了火炮。後來全國形勢穩定後,清朝統治者就把大部分火炮貯藏起來,據《嘉慶大清會典事例》卷五二四記載:清政府決定,除東三省以外,其餘地區每千名士兵隻準留炮10門,但在水師戰船上及海邊防、省城要隘,原有火炮均可以保留。

子母炮清軍水師戰船上使用的兵器分火器和冷兵器兩大類。火器這是水師水上作戰的主要兵器。雍正年間,天津水師每艘大趕繒船裝有大炮4門、鬥頭炮1門、百子炮4門、子母炮2門、鳥槍28杆、火藥200斤、大鐵彈200顆,鉛彈50斤,火箭8桶、火郎8個、火罐40個。小趕繒船裝有大炮4門、百子炮4門、子母炮1門。鳥槍16杆,火藥150斤、大鐵彈150顆、鉛彈30斤,火箭8桶、火郎8個、火罐30個。(《八旗通誌·初集》,第569頁)在江南、江西等水雷地水師中,大趕繒船有排槍42杆,中趕繒船30杆,小趕繒船25杆,大舟居船16杆,中舟居船14杆,小舟居船10杆,還有火藥、子彈、火罐、火箭等。其他水師的戰船也裝備了相應的槍炮和火器,例如噴筒也是清軍水師使用的主要火器之一。清軍水師使用的槍炮一直停留在前裝滑膛的水平,沒有什麼發展。

冷兵器這是水師近戰時使用的重要兵器。雍正年間,天津水師每艘大趕繒船配有弓箭8副、藤牌10麵、排刀10把、木牌8麵、鉤鐮槍8杆、割撩刀8把、竹杆槍20杆、挑刀8把;每艘小趕繒船配有弓箭4副、藤牌8麵、排刀8把、木牌6麵、鉤鐮槍4杆、割撩刀4把、竹杆槍巧杆、挑刀4把。鳥槍江南、江西的水師戰船上也配有弓箭、大刀、藤牌、鉤鐮槍、過船槍、鉞、斧、標(亦稱鏢,分為手標、犁頭標、鐵鬥標多種)等,其他水師戰船的冷兵器配備也大體相同。此外,在戰船上還配置了牛皮、戰被等物品,用於撲火和阻擋敵軍射來的箭矢、彈丸。

清軍水師負責守衛江海要地,設立了不少江海防炮台。這些炮台,裝備了較大的火炮,如威遠炮等。在不少海防要地,清軍水師還設立了水雷營,專門負責布雷和設置其他水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