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脈城。
與收獲頗豐的洛陽相比,在此地僵持了兩天的大商和蘇州,都沒能討到好。此刻,雙方的將領都結了一定程度上的怨,雖然表麵上還是一副和和氣氣的聯盟模樣,但內裏都知道,這個梁子,算是結下了。
現在由於被勢大力沉的洛陽壓著,這才沒能發作,但一等外界壓力這麼一卸,會發生多大的暴動誰也不敢定論。
洛陽這邊,帶隊的不是孔寧,而是獨龍。由於之前劉乾讓孔寧指揮精銳部隊前往天殿,故而一時還不能趕往前線,而洛陽求援的事又刻不容緩,故而象征性的,讓獨龍帶著二萬大軍趕赴盟約。
大商尷尬的處境劉乾自然明白不過,兩萬大軍雖然多,但少於萬人,則又顯得大商不景氣,又或者被人唾棄。故而前後共五萬大軍,總算卡在一個平衡點,不多不少,讓洛陽能夠接受,但又不至於如鯁在喉。
獨龍本不欲出兵,這一趟是他第一次作為最高首領出征,手下不多,但好歹也有著五萬人馬,故而他十分重視。因為重視,他顯得非常謹慎,在洛陽大營中,他約束手下將士,不與洛陽大軍發生衝突,約束自己,在議事的軍帳內表現得平平庸庸,不至於出了風頭而讓洛陽失了麵子,導致兩家關係交惡。
但是,獨龍卻也有一顆上進的心,如若不然,當初他就會依然留在雙龍寨,遇到強敵大不了降了便是,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這麼幹了。投降劉乾便是先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從骨子裏,獨龍就自認為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小人,投降劉乾,完全是欣賞這個膽氣過人的年輕人,另外也是急於為大哥報仇。
故而,一聽說搶到的地盤歸自己所有,獨龍的心就寬泛了起來。要是在劉乾到來之前,能夠奪下那麼一兩座城池,一來表現了自己,使得劉乾對自己刮目相看;二來對於解決擋下尷尬的處境,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改善。
這兩點,或許不是決定性因素。因為,常誌派來的人,還透露了另一個消息:如果大商不願意出兵,那麼請大商為洛陽鎮守後方,洛陽將會全軍突擊。
從這句話,獨龍敏銳地察覺到了什麼,迫於外界的壓力,隻能出兵。出兵有百利而無一害,至少從他的視角,是看不出什麼壞處的。畢竟,出兵的並非他大商一家,就算大敗也不至於偏偏隻有自己倒了黴。
這句話,正是劍客教給常誌的。這話的隱台詞就是,如果你不願意出兵,還請回大商去吧!至於大商真的要傻傻地為洛陽鎮守後方,無論出於真心還是假意,都是為洛陽不能接受的。故而,看似選擇頗多,其實隻有兩個,不,或者說,隻有一個,那便是隨大軍出征。
而大商這邊自然就這麼輕鬆的解決了。蘇州這邊,就真正體現了劍客的心理學水平了,他當然派人通知了共同出兵的消息,而且,還不是一波人。
一連三波人,換了三種說法,每種說法都誘惑十足,使得蘇州沒有不出兵的動機。
當然,奪下的城池便是自己的,這一點,作為最大的誘惑點,不知被提了多少次。
而此刻,兩方自然都不願放棄這座來之不易的堅城。這不僅是一座超級大城,更是天書大陸的重要關口,自開戰以來,何時見過這關口失手的?沒有十倍數十倍的兵力優勢,沒有十天半個月的強攻,如何能夠奪下這座堅城?
不可能,絕無可能。
當初龍禦取代大理,誰都不曾想到能夠如此迅速,一來便是有八脈城這座堅城護衛大理邊境,二來誰也不相信這名不見經傳的小勢力能夠如此悄無聲息地發動攻擊。
這點,便是擁有這座重城的自信。
當初,兩方仗著人數優勢,再加上諸葛三中了調虎離山之計,這才能夠以微小的損失拿下這座雄偉的堅城。現在,兩方各自占據了一半的城池,相互抵觸,頗有大戰將開的氣勢。
但是隻有真正見識過這座堅城的雄偉,才知道這場仗不可能打起來。雖然大商占了人數上的劣勢,隻有區區五萬人,對麵蘇州有著足足十萬人。可是,八脈城的構建,可不簡簡單單地用在了外城。內城之內,也有著無數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