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1103~1142年)】
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河北西路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農家出身。少年家境貧寒,仍刻苦學習《左氏春秋》、孫子和吳起兵法,習練武藝。北宋宣和四年(1122),應募投軍征遼。靖康元年(1126),康王趙構於相州(今河南安陽)建大元帥府,嶽飛誌願從軍抗金,初任小軍官。趙構即位,他上書斥責畏敵退卻政策,力請趙構還都開封(今屬河南),遭革職。後屢立戰功,先後於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和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創金軍。在長期的征戰中,嶽飛建立了一支英勇善戰、紀律嚴明的嶽家軍。紹興四年(1134),嶽飛升任製置使,奉命北上征伐南宋叛臣劉豫在金廷扶植下建立的偽齊政權,收複鄧(今河南鄧縣)、唐(今河南唐河)、信陽軍(今河南信陽)等州以南的大片失地。
又晉升為清遠軍節度使,封武昌開國侯,與韓世忠、張俊並列為南宋初年三大名將。此後,他奉命救援廬州(今安徽合肥),大敗金、偽齊聯軍。六年,嶽飛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分兵北上,進攻偽齊。嶽家軍連克中原重鎮,兩度兵臨蔡州(今河南汝南)。嶽飛以“直抵黃龍府(今吉林農安),與諸君共飲爾”,激勵將士英勇殺敵。然因劉光世畏敵怯戰被革職,嶽飛欲並劉光世所部,遭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猜忌,不令其繼續北伐。十年,金元帥完顏宗弼(兀術)統領大軍,分四路攻宋。河南、陝西之地相繼陷落。高宗急令嶽飛等將領出兵救援。嶽飛親統大軍長驅中原,且與北方忠義民兵聯係,聯合抗金。又派人深入黃河以北地區,組織武裝,襲擾金軍。嶽飛令部將張憲、牛皋、徐慶等領兵分路進攻,迅速收複蔡州、潁昌府(今河南許昌)、陳州(今河南淮陽)、鄭州(今屬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前鋒部隊距開封僅數十裏之遙。7月,兀術率15萬精騎突襲駐紮於郾城(今屬河南)的嶽飛。嶽飛率僅有的少量將士,大敗金軍的重甲騎兵“鐵浮圖”及側翼騎兵“拐子馬”。後又於臨潁、潁昌再敗金軍。高宗、秦檜之流唯恐議和不成,又恐嶽飛勢盛難製,更擔心金廷放歸欽宗,於己不利,遂下令班師。嶽飛悲憤不已,被迫撤兵。
十一年,金軍再度南侵,嶽飛領兵救援,迫使金軍退回淮北。為與金朝求和掃清障礙,四月,高宗召嶽飛、韓世忠、張俊入臨安(今浙江杭州),解除他們的兵權。秦檜與萬俟陰謀陷害嶽飛,八月,嶽飛被罷官。九月,秦檜夥同張俊收買嶽飛部將王俊、王貴,誣陷嶽飛謀反。十月,嶽飛及其子嶽雲、大將張憲被捕入獄。韓世忠亦被罷官。十一月,高宗、秦檜與金訂立屈辱妥協的和議(即紹興和議)。之後,秦檜一夥投降派瘋狂迫害嶽飛,指派萬俟嚴刑拷問嶽飛。嶽飛拒不屈從,於十二月二十九(1142年1月28日)被毒死,時年39歲。嶽雲、張憲被斬,家屬流放嶺南(今廣東)。嶽飛被害,朝臣多不平。韓世忠責問秦檜,秦檜搪塞道:“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斥責道:“‘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黃天蕩戰役】
南宋初年,宋軍阻擊金軍的戰役。建炎二年(1128)秋,金為消滅南宋,發兵大舉南侵。淮河以北宋軍幾乎全線崩潰。三年十月,金將兀術(完顏宗弼)率大軍渡江,占據建康(今江蘇南京)。高宗畏金,遂自臨安(今浙江杭州)逃至越州(今浙江紹興),再逃明州(今浙江寧波)。金軍緊追不舍,高宗再登船逃往定海(今浙江鎮海)。四年初,金軍攻占臨安,陷明州。高宗又逃往溫州(今屬浙江)沿海,飄泊於海上。金軍下海南追,遇大風雨,又遭南宋水師衝散,被迫撤回明州。二月自臨安北撤。南宋禦營使司都統製、浙西製置使韓世忠聞訊,率所部8000餘人,募得海船百餘艘進駐鎮江(今屬江蘇)戌守,以阻斷金軍退路。兀術見退路阻斷,遣使入韓世忠軍中,約定交戰日期。三月十五日,兩軍水師於長江上激戰。韓世忠親自統兵,於江上縱橫馳聘。力戰數十回合,不分勝負。韓世忠妻梁紅玉亦披掛上陣,親自擂鼓以助軍威。宋官兵奮力殺敵,金軍敗退,仍不能渡江北去。兀術遂以交還所掠財富及人口為條件,請求韓世忠讓路遭拒絕。兀術見鎮江渡江不成,指揮船隊溯江北上。韓世忠即令宋軍船隊沿長江北岸與金軍並行,且行且戰,將金軍船隊圍進黃天蕩(今江蘇南京東北)。黃天蕩係一死水港,金軍船隊剛入蕩中,韓世忠令宋軍以船隻堵住出口。金軍數次突圍,均被宋軍擊敗。金軍於黃天蕩受困20餘天。後有奸細奏報老鸛河故道可抵秦淮河。兀術竊喜,下令挖河。是夜,金軍傾巢出動,連夜開挖故河道30餘裏,方得以逃離黃天蕩。
【紹興和議】
南宋與金在紹興年間訂立的和約。宋建炎四年(1130)十月,金太宗將開封陷落時被俘的秦檜放歸南宋,以破壞南宋的抗金,促成宋廷投降。紹興七年(1137),金廷廢偽齊,欲將河南之地歸宋,但以臣服為條件。高宗正欲議和,遂任秦檜為宰相兼樞密使,專辦和議之事,且令其他大臣不得幹預。年底,金使攜金熙宗“詔書”入宋,簽訂和約。且要趙構拜受詔書,後經商議,由秦檜代為拜受。雙方約定:金將陝西、河南地賜宋;宋向金稱臣,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歸還宋徽宗棺木及欽宗、高宗生母韋氏與宗室。九年,金廷政變,右副元帥完顏宗弼(兀術)升任都元帥。十年,兀術分兵四路攻宋,和約遂廢止。紹興十一年(1141),兀術攻宋,屢遭嶽飛、韓世忠、張俊等挫敗,漸生和意。高宗、秦檜之流亦急欲求和,為討好金廷,先將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員抗金名將解除兵權,後又以“莫須有”之罪害死嶽飛。十一月,南宋與金正式訂立和約:南宋向金稱臣;兩國以東起淮水中遊,西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宋割讓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二州及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半給金;宋向金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史稱“紹興和議”。
【隆興和議】
南宋與金在隆興初年訂立的和約。宋紹興十九年(1149),金廷政變,海陵王完顏亮殺金熙宗完顏蚮自立為帝。三十一年九月,對南宋發起大規模的進攻,進逼至長江北岸。抱定投降議和的宋高宗見金軍大舉南下,於三十二年六月,立養子趙瑋為太子,改名〖HTH〗NFEB8,隨即傳位給他,是為孝宗。孝宗力主抗金,起用張浚等主戰派,並為嶽飛父子昭雪,斥逐朝中秦檜黨人。隆興元年(1163)五月,在樞密使張浚等人的倡議和策劃下,宋軍北伐,一度收複宿州(今安徽宿縣)等地。但因副招討使邵宏淵消極退卻,北伐失敗。宋廷內投降派借機攻擊主戰派,張浚等人辭官。二年,在太上皇趙構等人的壓力下,孝宗被迫與金訂立和約:改金與南宋的君、臣關係為叔、侄關係;改“歲貢”為“歲幣”,減銀、絹各5萬兩匹,為各20萬兩、匹;雙方疆界仍以“紹興和議”為準。史稱“隆興和議”。
【嘉定和議】
南宋與金於嘉定初年訂立的和約。宋淳熙十六年(1187),孝宗趙NFEA4傳位給太子趙?,是為光宗,自己作太上皇。光宗即位後,受製於李皇後,不問政事。宗室趙汝愚、外戚韓?胄借機逼光宗退位,立其子趙擴為帝,是為寧宗。此後韓?胄於朝中排斥異己,獨柄朝政。開禧二年(1206),北方蒙古起兵反金。未及認真準備,韓?胄亦貿然出兵伐金。宋軍大部分將領無心抗金,在收複一些失地後,遭金軍反擊,宋軍大敗而逃。北伐失利,投降派又向金朝乞和。三年,禮部侍郎史彌遠遵照金朝要求,勾結參知政事錢象祖等人,將韓?胄秘密處死。事後,錢象祖升任右相,史彌遠任同知樞密院事,投降派複又控製了朝政。嘉定元年(1208),史彌遠刨棺割取韓?胄首級呈獻金朝,與金重訂和約:改金、南宋叔侄之國為伯侄之國;增歲幣為銀30萬兩、絹30萬匹;南宋另付金犒軍費銀300萬兩;兩國疆界仍以“紹興和議”為準。史稱“嘉定和議”。和議訂立後,金軍已無力南侵,南宋在史彌遠專權下,統治愈發腐朽、黑暗,全麵走向衰敗。
【理學】
宋明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又稱道學。是以儒學思想為基礎,兼容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創使人周敦頤、邵雍、張載,以及周敦頤二弟子程顥、程頤(合稱“二程”)等。至周敦頤四傳弟子朱熹集各家學說,最終完善了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而集大成。理學的核心是“理(亦稱天理)”或“道”。認為“理”先天地而存在,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且是永恒的。無所不包的“理”亦存在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決定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故此以“三綱五常”為代表的綱常倫理,是永存的最高道德標準。君、臣、父、子之道,皆須遵循“理”的規範。主張人們修身養性,“存天理,去人欲”,使自身內心“悟”得“天理”。與朱熹同時,陸九淵又融孟子學說與佛教禪宗說教於一體,創立“心學”,建立了宋代理學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體係。他斷言“心”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否認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於我”。陸九淵與朱熹觀念的對立,是理學內部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兩種思想體係的分歧。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陸兩家會於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各抒己見,相互攻擊。這場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大論戰,史稱“鵝湖之會”。兩家雖學說有分歧,然都極力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入明以後,王守仁繼承並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被後人稱為“陸王心學”,簡稱“王學”。他無限誇大主觀精神的作用,反對朱學的客觀唯心主義學說,力主封建的綱常倫理即由“心”所派生,“心即理也”。“心”也叫“良知”,故要“致良知”,即克滅私欲,使“良知”得以恢複和明白。實質是要人們自覺遵從封建禮教,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理學的綱常倫理及人性之說,對強化封建禮教,維護封建統治,起有重要的作用,故倍受統治者的重視和推崇,奉為正統思想。但王學反朱熹正統學說的做法,對晚明及至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異端”思想逐漸興起,而產生了早期的啟蒙學派,對理學的學說提出異議,甚至否定。封建綱常倫理亦受到抨擊。理學由此陷入危機之中,逐漸衰落。
【心學】
宋明理學中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體係。以南宋陸九淵、明代王守仁為代表,故稱“陸王心學”。主張“心”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明中期以後,“心學”幾乎取代程朱理學。在思想領域內影響頗大。還傳播到日本和朝鮮。參見“理學”。
【文天祥(1236~1283年)】
南宋末大臣。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皊四年(1256)進士,為海寧軍節度判官。開慶元年(1259),蒙古軍南下,包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他上書乞斬董宋臣,力主抗蒙。後任軍器監,因譏諷權臣賈似道,遭劾罷。鹹淳十年(1274),任知贛州。元軍南下,他悉出家財為軍資,組織抗元武裝。且率萬人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兵至臨安,被委以知平江府(今江蘇蘇州)。時元兵已入常州(今屬江蘇),乃發兵援救,戰敗,奉命退守餘姚(今屬浙江)。德皊二年(1276),任知臨安府。宋恭帝降元,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元軍議和,因痛斥元丞相伯顏,被拘,押至鎮江(今屬江蘇),脫逃。經真州(今江蘇儀征)、揚州(今屬江蘇)、通州(今江蘇南通),入海至溫州(今屬浙江),與禮部侍郎陸秀夫等於福州(今屬福建)擁立益王趙籨稱帝,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因與左丞相陳宜中意見相左,遂至江西,收複州縣多處,後退入廣東。祥興元年(1278),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為元將張弘範所俘。至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張弘範命他寫書信招降宋將張世傑,乃寫《過零丁洋》詩以表不屈之誌。後押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元世祖屢勸其降,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於柴市被殺。
【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領先並享譽世界的重要發明。指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項發明。其中造紙術發明於西漢時期;印刷術,隋唐時期發明雕版印刷術,北宋畢癉於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源於道教煉丹術,至宋代已應用於戰爭。火藥成分硝、硫配比已有一定的標準;指南針在宋代被廣泛應用。航海中已使用羅經盤。且掌握了人工磁化技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傳入國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勾欄】
宋元時期百戲雜劇的演出劇場。又名勾闌。勾欄內有戲台、戲房(即後台)、腰棚(即觀眾席)。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曾有大小勾欄50餘座,最大的可容數千人。常於其中演出百戲雜劇,是都市中重要的娛樂場所。
【宋詞】
兩宋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詞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宋代宮廷設教坊教習音樂,城市有歌樓瓦肆,鄉村傳唱民歌小調,為詞的繁興創造了條件。因此,詞成為兩宋的主要文學形式,故稱宋詞。宋詞與唐詩交相輝映,並傳於世。宋詞數量巨大,《全宋詞》共收錄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宋代詞人創作風格各異。婉約派,因其詞委婉柔美而得名。代表人物柳永,擅長慢詞長調創作,多反映市民生活。名篇《雨霖霖》(寒蟬淒切)是時人傳誦的佳作。女詞人李清照繼承了柳詞風格,其詞委婉含蓄、清新淡雅,視為婉約派正宗,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渲染喪夫守寡的冷寂悵惘之情,其詩詞中亦不乏愛國憂時之感。豪放派,詞風豪邁奔放。代表詞人有蘇軾、陸遊、辛棄疾。格律派,因其注重格律而得名。其詞辭藻工麗,音律典雅,但內容狹隘,意境不高。代表人物有周邦彥、薑夔等人。
【豪放派詞人】
宋代詞壇風格豪邁奔放的詞人。代表人物有蘇軾、陸遊、辛棄疾等。他們將詞的題材從狹隘的個人情感中擺脫出來,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蘇軾的詞境界宏闊,視野高遠,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被時人奉為一代詞宗。《念奴嬌?赤壁懷古》,為其代表作。南宋陸遊,雖以詩見長,詞作亦佳。他的詞,高唱抗戰建功的宏願,抒發壯誌難酬的憤懣,也表現孤芳自賞的情調,名作如《訴衷情》、《釵頭鳳》、《卜算子?詠梅》等頗具感染力。辛棄疾繼承了蘇軾的豪邁風格,辛詞以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為主旋律,詞風慷慨激昂,豪雄悲鬱。《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水龍吟》《楚天千裏清秋》、《永遇樂》、(千古江山)等作品意境開闊,令人振奮。
【新古文運動】
北宋文壇興起的散文創作新風。北宋文壇受變法思潮影響,也興起了革新之風。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與唐代韓愈、柳宗元一起合稱“唐宋八大家”。歐陽修亦主張“文道合一”,提出散文要與社會現實結合的觀點,提倡創新精神。他的散文體裁多樣,有論證有力、結構嚴謹的議論文,如《朋黨論》、《伶官傳序》;也有寓情於景、情文並茂的記敘文,如《醉翁亭記》、《秋聲賦》。王安石也主張文章的實用性。他的文章極善說理,邏輯性強,曾鞏的作品嚴密周詳,語言簡煉含蓄,多為書信、雜記的形式。三蘇父子之文更時是雄健奔放,名冠一時,新古文運動極大地衝擊了晚唐以來文壇上沉腐華靡之風,使散文內容充實,意境開闊,開創了散文創作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