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項】

中國古代民族。又稱黨項羌。黨項族源於羌族,又與鮮卑族融合,大約形成於6世紀中葉。原生活在今青海河曲和四川鬆潘以西地區。內部依姓氏家族組成部落,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又作野律氏或野辭氏)、房當氏(又作旁當氏)、米擒氏(又作來擒氏)、拓跋氏等八大部。各部分立,互不統一,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唐代,因受吐蕃威脅,內遷至今甘肅、寧夏及陝北地區,與當地漢人雜居。此後居住在夏州(今陝西靖邊北)一帶的黨項部落稱為平夏部,拓跋氏屬平夏部中的大族,出任該部首領。唐鹹通末年(874年),平夏部酋長拓跋思恭乘中原藩鎮割據之機,占據宥州(今陝西靖邊東),自稱刺史。後領兵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軍,受封定難軍節度使,並受唐帝賜姓李。此後拓跋氏繼續擴張勢力,占有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陝西綏德)、宥四州之地,成為陝北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唐亡後,黨項與五代及北漢政權保持名義上的“臣屬”關係,借機發展勢力。北宋初年,黨項拓跋氏歸附宋廷。後因權力之爭,引起黨項族內部紛亂,宋太宗遂令收繳拓跋氏藩鎮之權。拓跋首領李繼遷舉兵叛宋,並采取聯遼抗宋的策略,贏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先後攻占北宋的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和吐蕃族聚居的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勢力擴大至河西走廊。

李繼遷子李德明嗣位後,對黨項社會內部進行整頓,注意發展生產,並繼續西擴,先後攻占回鶻占據的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並開始稱帝建國的準備,將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並在此築城,營造門闕、宮殿、宗廟、官署等建築,擬建都於此。宋天聖九年(1031),德明死後,其子李元昊嗣位,再次與宋公開對抗。並仿照唐、宋官製進行政權建設。宋明道二年(1033),李元昊升興州為興定府,製定了一整套官製,派兵分駐轄區內各地;又更定禮樂,命大臣野利仁榮(一說為野利遇乞)仿漢字創製西夏文字。至李元昊稱帝前,黨項族經過東征西討,又先後占據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西)、肅州(今甘肅酒泉),統治區域已東據黃河,西至玉門關,北抵大漠,南臨蕭關(今寧夏彭陽東),國土方2萬餘裏。宋景皊五年(1038),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定都於興慶府,史稱西夏。黨項族遂成為西夏王朝的主體民族。西夏被蒙古滅亡後,黨項人遂散居於各地,與當地民族相融合。元代稱原西夏黨項族為唐兀。

【西夏】

中國古代由黨項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黨項拓跋部首領李元昊建於1038年。宋天聖九年(1031),黨項首領李德明死,其子李元昊嗣位。他反對其父臣事宋朝的做法,與宋廷公開對抗。在其父發展黨項社會經濟、建立統治製度、擴拓統治疆域的基礎上,開始籌建政權。宋明道二年(1033),李元昊改興州(今寧夏銀川)為興慶府,並製定官製。於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分掌政、軍、財三權;又設禦史台,掌監察。還設置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磨勘司等機構,分掌具體事務。還設有寧令、丁盧等一套蕃職官職,專授黨項人充任。在軍事上,李元昊分轄區為左右廂,共設12個監軍司分駐各地,總兵力達50萬。他令大臣野利仁榮(一說野利遇乞)仿漢字創製西夏文字,奉為“國書”。還更定禮樂。同時他繼續擴拓疆域,統治區域東至黃河,西到玉門關,北迄大漠,南臨蕭關(今寧夏彭陽東),方圓2萬餘裏。宋景皊五年(1038),李元昊正式稱帝,是為夏景宗,國號大夏(又稱白上國,宋人稱之為西夏,後世沿襲這一稱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定都興慶府。西夏遂成為與北宋、遼並立的政權。

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權後,次年又改革官製,增置尚書令,總理朝廷事務,下轄十六司,分理六部。皇權統治的加強,引起拓跋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李元昊被太子寧淩噶刺殺身亡。其子李諒詐即位後,繼續完善政權建設,並大興漢學,促進黨項社會“崇文”風尚的興盛。西夏自建國後,與北宋時戰時和,先後爆發三川口、好水川、麟府、定川砦等四大戰役,訂立“慶曆和議”;與遼既有聯合,又有磨擦。夏元德四年(1123),金滅遼,西夏轉而向金朝稱臣。及至金滅北宋,西夏遂與金、南宋並存。夏大德五年(1139),李仁孝即位,對西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再行改革,促進西夏社會的文明發展。但武備日漸弛廢,政治日趨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終導致爆發“任得敬亂邦”和“安全廢立”兩個事件,嚴重削弱西夏的實力。夏寶義二年(1227),西夏被蒙古所滅。西夏立國190年,共傳十帝。境內居民以黨項族為主體,還有漢、吐蕃、回鶻等族。政治製度多仿唐、宋。社會經濟以畜牧業、農業為主,手工業多控製在官府手中,尤以金屬製造業最為發達。國內流通貨幣分西夏文幣與漢文幣兩類,以漢文幣種類居多。商業貿易主要與宋、金之間進行,邊境貿易一度十分繁盛,密切了西夏與內地的聯係,促進了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西夏王朝時期,邊疆地區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西夏文字】

中國古代西夏王朝時期使用的文字。大約創製於西夏建國前後。西夏的主體民族黨項族本無文字,其語言為黨項羌語,屬藏漢語係中的藏緬語族,有獨特的語法結構。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為主語、賓語、謂語。受內地漢語的影響,黨項羌語的讀音亦分平、上、去、入四聲。李元昊為稱帝,建立黨項族的政權,決定創製本民族的文字,遂令大臣野利仁榮(一說為野利遇乞)仿照漢字,創製出西夏文字,並頒行全國,尊為“國書”。據現存的西夏文書及碑刻、題記統計,西夏文字大約有6000餘個,多為會意字。

這些文字在結構上亦由偏旁和部首組成,但偏旁或部首的組合比漢字繁複,多采用三合、四合的結構。基本筆劃有點、橫、豎、撇、捺、勾等。書寫時一般比較平直。行文書寫時同漢字一樣,從上至下,從右到左。西夏文字的字形方整,亦屬於典型的方塊字。每一個西夏文字表示一個音節,聲母發音分為重唇音、輕唇音、舌頭音、舌上音、牙音、齒頭音、正齒音、喉音、流風(亦作單風)音等九種,同音字很多。在書寫中,西夏文的字體有楷、隸、篆、草等。西夏文字自創製後,即作為官方文字在國內廣為使用。在對外交往中,西夏政權通過設置的蕃字(即西夏字)、漢字兩院,負責用西夏文字書寫對內、對外的文書,或將宋、遼、金等王朝的漢文及其他民族文字的文書改寫成西夏文。西夏國內一些學者還陸續編寫、刊印了一批供學習西夏語言、文字的著作,存世的有《文海》、《音同》、《番漢合時掌中珠》、《雜字》、《五音切韻》等。其中《音同》成書於西夏正德六年(1132),是一部用西夏文編寫的讀音字典,共收錄6100餘字,依聲母分為唇、舌、齒、喉等九類音,每類再分出同音字若幹小類。《番漢合時掌中珠》為骨勒茂才於西夏乾皊二十一年(1190)著成的一部夏漢雙譯字典。全書按字義分為天、地、人三大類,每個西夏字的前麵先用漢字注音,其後為該字的漢文意義。漢字旁亦注有西夏字的對音。“掌中珠”,意為袖珍,該書即似今日的袖珍字典。西夏文字在西夏亡國後,不再廣為使用,逐漸湮沒。但作為一種曆史上曾使用過的一種民族文字,仍為後代所重視。元朝在至正五年(1345)修建居庸關雲台時,即於券洞內壁上用西夏文、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維吾爾文、漢文六種文字,題刻《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

【西夏王陵】

中國西夏王朝曆代帝王的陵區。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修建時間大約自11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陵區範圍,東西約4公裏,南北約10公裏。陵區內布列著11座帝王陵和70餘座陪葬墓。帝王陵包括太祖李繼遷的裕陵、太宗李德明的嘉陵、景宗李元昊的泰陵、毅宗李諒祚的安陵、惠宗李秉常的獻陵、崇宗李乾順的顯陵、仁宗李仁孝的壽陵、桓宗李純皊的莊陵、襄宗李安全的康陵,以及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的兩個無號的陵。其中太祖和太宗的兩個陵號,是李元昊稱帝後追尊的。每座帝王陵墓均有一座獨立的陵園,11座陵園內的建築及布局基本相同。地麵建築雖已不存,基址仍保存較好。陵園正南在神道兩側各立一門闕。門闕的北麵,神道的東西各建一座碑亭。碑亭的北側是陵園的外牆和內城。內外牆之間,相距15米左右。內城平麵呈長方形,麵積略有差別。其中8號陵的內城,南北長183米,東西寬134米。在內城南牆與外牆之間,建有月城。8號陵的月城,東西寬約100米。在月城內的神道兩側立石象等。內城的四個角各建一座角樓,每一麵牆的中間都開有一門,而以南邊的門最大,一般有3條門洞。內城南門正對獻殿。陵墓地宮在內城西北隅,地麵上建有塔式靈台。據現存的7級夯土塔身及散落在附近的瓦當、簷椽等遺物分析,靈台原為一座平麵八角形的密簷式塔。陵園最外圍的四個角上各殘存有一夯土台,是為角台,標誌陵園的界至。毗鄰的兩個角台間,原來可能設有籬柵,作為陵園的外圍屏障。以角台為界,每座陵園的麵積均在10萬平方米以上。西夏王陵在西夏亡國後,即遭毀壞,後又屢遭盜掘,地麵建築及墓葬均被嚴重破壞。1972年,對第8號陵進行了發掘。據該陵園碑亭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殘碑及其他出土的文物推測,該陵可能是西夏第八位皇帝神宗李遵頊的陵墓,葬於西夏寶義元年(1226年)。墓室深25米,為多墓室結構。主室前麵有一條長49米的斜坡甬道。甬道的白灰壁上,繪有武士等題材的壁畫。武士身著戰袍及護臂甲,腰佩劍鞘,一手叉腰,麵向墓室,作守護狀。在武士的頭頂還繪有熊熊的火焰圖案。地宮主室平麵呈長方形,東西長6.8~7.8米,南北寬5.6米。兩側各有一小耳室。

墓室地麵均滿砌方磚。未遭破壞的墓室牆壁上殘留有護牆木板的朽痕。雖該墓早年已遭破壞、盜掘,仍出土了一些金銀飾品、鑲嵌寶石的銅飾品、銅甲片、竹雕殘件、珍珠、鐵器和陶瓷碎片等。此後又於第2號陵的碑亭遺址中,出土了漢文和西夏文殘碑。從西夏文碑額的題字中證明,2號陵為西夏第5位皇帝仁宗李仁孝的壽陵。西夏王陵區內的70餘座陪葬墓,在規模和形製上不完全相同,這與墓主生前的地位和身份有關。根據平麵布局,陪葬墓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墓的四周建有土牆,分內城和外郭城。外郭城南建有東、西碑亭和門闕。但墓地麵積小於帝王陵園,且無獻殿和角樓;另一類雖也在墓的四周建有土牆,但無郭城和門闕,隻有一座碑亭,建在南垣門外東側。後一類墓主的身份和地位顯然更低。但已發掘的3座屬於這一類型的陪葬墓,墓主的身份卻不低於王侯。其中據108號陪葬墓碑亭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殘碑所記,墓主生前係皇族,被封為梁國正獻王,官至太師、尚書令、知樞密院事。這些陪葬墓早年也遭到嚴重破壞和盜掘,隨葬物品多已被盜,僅出土有鎏金銅牛、石馬、石狗、絲絹殘片及少量貨幣等。西夏王陵作為西夏王朝僅存的數量很少的曆史遺跡之一,對揭示西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西夏帝王陵園的平麵總體布局,采用了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為軸,左右對稱的建築格局,但又與同期的宋陵平麵布局有很多不同之處,如內城平麵呈長方形,前麵建月城,地宮選址在內城西北隅,並於其上建塔式靈台。由此說明西夏王既是相對獨立於中原王朝的一個民族政漢,但又在經濟、文化上與中原地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西夏文化與唐、宋文化之間存在著淵源的關係。

【鍾相、楊麼起義】

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起義領導人鍾相,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北宋末年,他就以行醫為名,利用宗教進行宣傳,組織農民結成互助團體“鄉社”。他宣揚“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這一主張,深得百姓擁護。洞庭湖方圓數百裏內的農民,自備錢糧,紛紛投奔鍾相,以至絡繹不絕,晝夜不息。宋廷聞訊,屢次下令禁止,終不能禁。經過20餘年的宣傳和組織,鄉社中的群眾已遍布洞庭湖地區。其後,鍾相以抵禦盜匪、保衛鄉裏為名,建立柵寨,組織鄉社民兵,操練習武,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農民武裝。靖康二年(1127),金軍圍攻宋都開封(今屬河南)。鍾相招募300民兵,交其長子鍾子昂率領,北上“勤王”。然宋廷執意投降求和,下令就地遣散各路勤王武裝。鍾相對宋廷的屈辱投降極為憤慨,拒不遣散民兵,繼續築壘浚濠,製作旗幟器甲。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軍南侵,洞庭湖地區慘遭洗劫,不久,匪首孔彥舟率潰兵土匪武裝趁火打劫,又竄擾洞庭湖地區,激起民眾的反抗。二月,鍾相率眾起義,自稱楚王,建元天載,以武陵為根據地,建立了楚政權。隨後鍾相派兵進擊桃源縣(今屬湖南),攻克澧州(今湖南澧縣),斬殺官吏。所到之處,一律廢除賦稅雜役,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號稱40萬眾。

很快占領了鼎州、澧州、荊南(今湖北江陵)、潭州(今湖南長沙)、峽州(今湖北宜昌)、嶽州(今湖南嶽陽)、辰(今湖南沅陵)等州的19個縣。大楚政權的建立,被宋廷視為“心腹之患”,命孔彥舟為荊湖南北路捉殺使,領兵鎮壓義軍。三月,在奸細的策應下,孔彥舟偷襲義軍營寨,鍾相父子不幸被俘遇害。部眾遂又推舉最年輕的首領楊太領導義軍,因楚語稱排行最末者為“麼”,故又稱其為楊麼。楊麼根據洞庭湖地區河湖港汊縱橫交錯的特點,率領義軍修築了70多座水寨,“陸耕水戰”,建立了較為鞏固的根據地。起義軍還建造了一種車船,人在船上用腳踏車輪,以輪擊水而行,船行如飛。船上裝有長十餘丈的拍竿,竿頭綁有巨石,用轆轤升降,可用之擊碎敵船。通過這些措施,義軍實力不斷壯大,多次打敗官軍。紹興三年(1133)四月,楊麼自稱大聖天王,並用此紀年。同時冊立鍾相幼子鍾儀為太子。起義軍控製北達公安,西至鼎、澧州,東抵嶽陽,南到長沙的廣大地區。宋廷極度不安,六月,宋廷派兵6萬鎮壓大楚政權。七月,官軍水師剛抵達龍陽(今湖南漢壽)鼎口,即遭到義軍車船的攔截,大敗而逃。十一月,官軍再度對義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步軍自德山(今湖南常德南)直攻龍陽的義軍大寨,企圖迫使義軍向下遊撤退,再用下遊的水軍攔擊,一網打盡。戰鬥十分激烈,自月初直戰至十三日,義軍被迫放棄部分水寨。

下遊水軍聞訊,以為勝券在握。義軍識破義軍的意圖,遂派幾艘車船順流而下,義軍兵士藏於船中,官軍以為義軍敗逃,正準備擒獲時,義軍車船突然擂鼓發炮,傾刻間便將官軍數百艘船隻全部撞沉。隨即義軍揮師上遊,再重創官軍。宋軍屢戰屢敗,宋廷又改以“恩威並濟”之策,令官軍“且招且捕”。義軍拒不接受招安。宋廷見狀,又恢複武力征討,紹興四年(1134)八月,宋高宗趙構下令,將正在淮西前線抗金的嶽飛調往洞庭湖區,領兵鎮壓義軍。嶽飛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不斷派人潛入義軍進行恐嚇、利誘。 不久,義軍首領黃佐、楊欽等人相繼叛降,向嶽飛獻計。致使義軍蒙受重大的損失,也使嶽飛掌握了各水寨的設防虛實。五年六月,嶽飛指揮官軍向義軍據守的各個水寨發起全麵進攻,並讓兵士用木枝、雜草堵塞河道,使義軍車般無法行駛。在官軍的猛烈進攻下,義軍水寨相繼失守,戰船被奪。楊麼率軍奮力抵抗。正在這時,部將陳〖HTH〗NFEB7突然劫挾鍾儀所乘大船叛逃。楊麼立即保護鍾儀拚死突圍,卻為官軍團團圍困。楊麼知突圍不成,先將鍾儀推下湖中,自己亦跳入水中,終被官軍浮獲。楊麼在被害前連聲高喊“老爺(義軍對鍾相的稱呼)”,以示不屈。嶽飛鎮壓了大楚政權後,便將起義軍中的五六萬強壯農民收編為官軍,其餘10餘萬老弱者解散歸農。曆時6年之久的鍾相、楊麼起義終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