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1 / 2)

十六世紀後期,李朝統治下的朝鮮,黨派很多,內訌激烈,國力衰弱。與此同時,日本卻結束了長期的封建割據局麵,完成國家統一,並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是一個尚武的國家,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精神支配著好戰的封建主階級。剛剛在內戰中取得勝利的豐臣秀吉,迎合封建主掠奪和擴張的欲望,積極準備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企圖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海峽對岸的中國。

1592年4月,豐臣秀吉派遣17萬陸軍、3萬海軍大舉入侵朝鮮,侵略軍從釜山登陸,兵分兩路,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目標直指朝鮮首都漢城。由於朝鮮政治腐敗,國防鬆懈,日軍得以長驅直入,致使漢城、開城、平壤連連失守,朝鮮國王相繼逃往平壤和義州。兩個月後,朝鮮半壁河山全被日寇占領。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僅在晉州一地就殺死6萬多朝鮮軍民。

正當日軍在朝鮮半島橫行之時,朝鮮人民自發地組織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全羅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創造了第一流的“龜船”,在海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什麼叫“龜船”?它是人們對朝鮮人很早發明的一種戰船的通俗稱呼。因為這種船身上覆蓋著一個外殼,形狀有些像龜背,所以有人就叫它做“龜船”。到16世紀下半期,這種戰船經過朝鮮愛國名將李舜臣的改進,具有很大的攻擊力量。

李舜臣生於1545年,他原是朝鮮一個小縣城裏的獄吏,後來升為水師將領。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造船家。李舜臣監造的“龜船”,長10餘丈,寬1丈多,甲板之上有厚木製成的頂蓋,並且裹上鐵板,可以掩護船上水軍避免敵人火器投射。頂蓋上和甲板旁,裝著許多尖銳的大釘和鐵鉤,敵人很難攀登上船。船頭上安裝著一個龍頭,龍頭上穿有兩個炮眼;頭尾都裝有金屬尖杆,必要時可以用來衝擊敵船。船身前後左右有74個槍眼,射手可以伏在內部施放火器。船艙兩側裝有十對船槳,全部劃動,急馳如飛;加上船身很大,可以裝載很多淡水和糧食,能在水麵上作較長時間的戰鬥。

日本海軍從未見到過這種船。遠遠望見時還不知是什麼東西。李舜臣利用“龜船”的優勢指揮戰士英勇地衝向日軍。

這次戰鬥,日船被擊沉和燒毀40餘艘,士兵傷亡不計其數。殘餘士兵攀上了一座荒島,躲在草叢裏,總算僥幸逃了命。朝鮮水師,僅有一名負傷。戰鬥結束,李舜臣把繳獲的許多武器用來武裝士兵,又將繳獲的300多石糧食和許多被服分發給士兵。

在這以後,李舜臣的水師又打了好幾次勝仗,擊沉了幾十艘日船。這時,中國明朝政府應朝鮮政府要求,派來了援軍,與朝鮮軍隊並肩作戰,並且很快收複了平壤、漢城,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朝鮮北部。豐臣秀吉被迫同朝鮮進行停戰談判。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陷害李舜臣的陰謀開始了。日本侵略軍頭目豐臣秀吉,派遣了一個間諜分子潛入朝鮮政府內部,散布謠言說,李舜臣和日本人有勾結,私自放走了被俘的日本高級將領。當時朝鮮內部派係鬥爭激烈,一些嫉妒和仇恨李舜臣的奸臣聽到這個謠言,紛紛向國王告發。昏庸的國王不分青紅皂白,立即以所謂“欺瞞國王、放走敵將”的罪名,逮捕了李舜臣,並把他投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