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點擊啟動按鈕之前,王誌偉感覺到了自己手臂的僵硬,看來內心的緊張已經影響到了身體。他自嘲地扯動嘴皮笑了下,安慰自己畢竟是第一次,就像是大姑娘上轎,難免興奮激動,再加點惶恐。
透過他眼前這個整幅的透明防護窗,外麵是一個占地超過一千平米,頂高至少超過二十米的車間,空曠的車間中間有用特殊鋼材搭建的台架,這便是測試發動機的試車台。
此刻,已經有一個直徑不到1米,長度在1.5米左右的金屬長筒狀設備被固定在台架上了。
王誌偉長呼了一口氣,一指頭點在了紅色的啟動按鈕上。接下來,似乎就在一呼一吸的時間後,外麵台架上的長筒狀設備的尾部開始散發出點點藍光。
全新出爐的電推進引擎,就此開始進入測試狀態,與電推進引擎相聯的測力台架和排氣係統組立刻同步開始了工作,還有許多前台看不見的測試儀器同樣在忠實地運轉著。
幾秒之後,海量的數據被彙總到了這間控製室內的總控區域,十幾塊虛擬投影光屏上,原本空白或是靜止的各種參數值瞬間開始千變萬化。
“推力值持續上升,沒有異常。”
“引擎核心溫度在標準範圍!噴射區溫度在標準範圍!”
“多變量控製係統工作正常!”
“惰性氣體消耗速度在正常範圍。”
……
電推進技術研發組的成員早已各就各位,每人守著幾塊光屏,緊盯著上麵讓人眼花繚亂的數據讀數,每隔一段時間將運轉情況大聲讀出。王誌偉巡視了一番,欣喜地發現電推進引擎的首次試車有一個非常順利的開端。
過去的一個多月,他得到的驚喜已經足夠多:向老板的彙報會結束之後,項目研發組得到了更多的經費和資源支持,團隊成員也拿到了豐厚的獎金,士氣高昂;隨後,老板拿過來一個數據模型,據是可以模擬電推進引擎的推力增強曲線,本來他還將信將疑,沒想到在更換了幾處關鍵節點的基礎材料後,實驗數據竟然和數模的模擬值逐步接近,僅僅用了一個多月,就拿下了之前大半年的成績,推力在已有基礎上又提升了幾十倍,單引擎推力接近了一百噸!遠超預期!更大的驚喜則是項目組這邊剛完成引擎係統的設計和架構細節,園區內的智能生產車間就開始製造實樣,然後今已經進入了試車階段。
實際上,他對公司在後山區神不知鬼不覺地,建了個規格如此高的測試車間都還沒完全回過神。在美國的時候,他也曾跟著導師使用過幾家大型工業集團的試車台,對此有所了解:像發動機引擎測試需要的常規配套儀器,有好幾種都需要根據測試項目的不同要求進行提前的定製化采購,周期動輒就是-6個月。也就是,在電推力係統的研究項目還沒有什麼進展,甚至可能項目還沒有啟動的時候,公司就已經著手進行了配套設施的建設。
若不是有眼前實打實的成績,真不知道該是高瞻遠矚,還是好高騖遠。想來想去,恐怕隻能歸結於公司對所儲備的技術基礎有信心。不過的確是給力,研發組的同事有時候閑暇時聊上幾句,也會提到這個話題。
讚同者比較多的一種看法是公司在外麵肯定還有一個精英研發團隊,偏向於理論研究路線,否則這種含金量十足的前沿項目,技術框架和方向都已經確定,缺的隻是試驗和材料選擇方案,想單純靠錢去買根本是不可能的。暫且不提幾個航大國對此類敏感技術的嚴格管製,能夠研究出這種技術的團隊,就算經費有缺口,應該也很容易找到讚助。當然,這種法也有邏輯不通的地方,被持不同看法的研究員吐槽。但是,越是沒法得到一致認可的解釋,越是讓大家對公司有神秘感,還有莫名的期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