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師如何把心理規律運用於教學之中
(一)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虎頭豹尾
1、案例再現:哥哥對小弟外出工作的囑咐
小弟要外出工作,哥哥教導說:“要好好幹!學勤快些,領導分配幹啥就認真幹好,特別是在剛開始時,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即使以後偶爾偷懶,別人也會認為:誰都有想休息的時候啊!如果最初就給別人一個懶惰的印象,即使以後變得勤快了,人家也會不屑一顧地說:“懶蟲一個!還裝什麼裝!”
這個案例反映的就是首因效應的內容:一個陌生人到新單位工作,留給大家的第一印象會影響到同事對他的整體看法。
2、原理分析:
首因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在1957年經過實驗證明了的一條心理學原理,可作如下概括:
信息呈現的順序影響到對人的整體看法,先呈現的信息比後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作用,這種現象叫首因效應,也叫做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第一次接觸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對人們後來的認識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這種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3、實踐應用。
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人們常用到上述心理效應。“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第一印象有助於個人的發展,工作的順利進行;壞的第一印象有時會使英雄無用武之地,或者在以後的工作、生活的道路上擲下絆腳石。
現代人找工作時,注意衣著、儀表;注重口語表達;關注“個人簡曆”的包裝,以及介紹自己的特長、愛好、獲獎情況、擔任過的職務等,力求一炮打響。
作為班級管理者,班主任接任新班級也需要一炮打響,來贏得學生的接納和信任。
同首因效應緊密相關的還有近因效應:在對人的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這種現象叫近因效應。
一般來講,對於陌生人,首因效應的作用比較大;對於熟悉的人,近因效應的作用比較大。
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兩個同學原本相處很好,可是最近因甲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疏遠。
年終考評時,新近受表彰的人由於近因效應而單位對其評價較高;在應聘過程中,麵試時,被試者回答最後一題的效果或離場時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麵試的結果。
再如,一場演出,“壓軸戲”的精彩會給整場演出帶來輝煌效果,有畫龍點睛作用。又如開導別人:“雖然錄取率不高,憑你的實力,總能考上一個二本院校吧!”老師批評學生結束時:“……對不起,剛才我太激動了,但願你能理解老師的一番苦心,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相信你能不斷進步!”這叫做在一巴掌之後趕緊給他揉一揉,使之忘記疼痛,如果結束語凶神惡煞般,隻能給被教育者留下惡劣的印象,造成逆反心理,使老師的教育事與願違。
4、教育啟示:
(1)教學中應設計好課堂導入環節和課堂小結的內容,力求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2)與陌生學生初次接觸時,精心設計好第一次呈現信息的內容和形式;第一次談話,上第一節課,第一次參加學生活動等,力爭給學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以便為以後實施有效教育奠定基礎;
(3)注意同學生交流、溝通的藝術技巧。安排好語句的先後順序,盡可能使它產生積極地近因效應,避免消極的近因效應。
(4)教育者(含家長)要盡量避免因首因或近因的影響而對學生產生偏見,要全麵了解學生,以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為學生的長遠進步提供幫助。
(二)超限效應——給學生留點“空白”
1、案例再現: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裏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打算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裏拿了兩元錢。
馬克·吐溫最後的舉動,顯然是因為牧師講的時間太長了。牧師的話無論如何動聽、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個不停,再有耐心的人也會心生厭煩。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之為超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