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地方官員積極支持民間修譜
清代清水江下遊各個姓氏家族所修家譜中,基本上都有地方官員的贈序。當然,能否獲得地方官員的贈序還和家族在地方上的聲望有關。其中最突出的是錦屏縣亮寨長官司龍氏土司家譜《龍氏迪光錄》,如表三所示,該家譜收錄了曾在貴州任職的四品以上地方官的序言六例。為什麼地方官員積極支持民間修譜呢?從他們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建宗祠,修家譜等宗族活動正是地方官員推行封建教化的重要手段。
序三:予謂觀於前可以勵於後。長官之先人有守有為者,班班可考。從此激昂奮發,使宗族人人有繼繼承承之思,入則為家之孝子,出則為國之良吏。於以鼓吹休明,而匡扶時事,不亦善乎。若乃敬宗收族,以時習禮於祠堂,長官宗族知之矣,予又何言。
序四:予惟廣教化,美風俗,使地方人知尊祖敬宗,於焉親睦,固太守事也。……龍氏之先,侯王封諡,代有顯宦,載之家乘邑誌,其子孫類能道之,予可以不論。至其長官一職,上下數百年毋亦先澤實有不可斬者耶。君其講明理一分殊之旨,相與立師以教之,篤恩以聯之,於以發其孝弟之心而長其淳睦之意。行見禮族之盛,達於州閭。予守茲土,亦樂夫俗之有成而可為鄉裏法也。君與宗族勉乎哉。
序五:儒者出宰方隅,苟有關於人心風俗,莫不誘而張之。誠以治亂起於風俗,風俗本乎人心,兩者厚而操刀無難矣。……迄乾隆十八年,餘奉憲檄修邑乘,(龍)豔衢偕兄侄數人懇以太祖忠悃登誌。餘命呈譜以驗,乃宋世中葉禹官父子也,何為而至今不劂也?……子之來丐我者,誠有關於人心風俗之大,而其量不僅於家也。……凡無所挾而來者,吾皆誘而彰,況歿而祭者之俎豆常馨;生而足師者之學行兼舉,而顧不為之掇一言以吹噓其祖德,可許其子孫以附春秋蔡季之義也乎,是為序。
序六:聖天子仁孝治人之化,欲使斯人由親親以及尊尊,共遵夫蕩平之道。今而後族之人其益進而勉焉。飭倫紀,敦禮讓,秀者服仁義於膠庠,樸者勤職業於畎畝。以賢勸愚,以善變俗,凜憲章而念先型,篤親睦而虔愛敬,毋忘茲作譜初意焉。將見人文蔚起,世澤流芳,是固蔣氏之幸,抑司是邦者所甚樂也。
從以上官員贈序中可以看出,封建士大夫出任地方官,便承擔著宣布聖教,移風易俗,以仁孝化人的重任。而宋代以來以親親之道為特征的宗族製度正好成為封建地方官員推行教化政策的重要工具。由親親以及尊尊,移孝作忠,“入則為家之孝子,出則為國之良吏”。“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宗族雍睦則天下和平,這正是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本意。序五記敘了乾隆十八年會同縣修縣誌時,龍氏族人進呈家譜,要求把龍氏入遷湘黔邊的始祖北宋龍禹官忠君報國的事跡記入縣誌的經過。知縣於文駿是進士出身,對於龍氏家譜中敘述的這樣一位“鎮撫苗蠻”的英雄祖先,他應該知道《宋史》等文獻無片語隻言記載。他隻感歎說:“何為而至今不劂也?”也就是說對於這樣一位忠君報國的人物為何至今未載入史冊。其內心是否置疑龍禹官其人其事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他認為這種忠君報國人物有必要載入方誌以教化百姓,因而說:“子之來丐我者,誠有關於人心風俗之大,而其量不僅於家也。”
大多數清水江下遊家譜中都有華夏英雄祖先戍邊湘黔或“征苗”“撫苗”的敘事,這是邊緣族群在漢化宗族製度的建構過程中,在特殊曆史情境下對祖先記憶的失憶與重構。為這些家譜作序言的地方官們也許都知道其中的虛構情節,但他們沒有必要去置疑。因為這種祖先記憶的建構表達了邊緣或邊疆對華夏的認同,也即對中央王朝的認同,這正好是與封建士大夫們推行的“用夏變夷”王化政策相契合的。
三、家譜中的移民入黔敘事與“英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