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明清地方文書檔案遺存述略(4)(1 / 3)

貴州清水江文書 該文書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以貴州省施秉、台江、劍河、錦屏、黎平、天柱等縣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群眾,在林木生產經營,土地買賣,以及其他各種社會生活中而形成的民間契約文書。迄今發現的多屬清代文書。目前除一部分麵世外,大部分仍在民間保存。其特點是,第一,遺存數量巨大,目前已知總數在十萬件以上。就民間契約文書而言,其遺存數量僅次於徽州文書。絕大多數為紙契,亦有少量石契、皮契、布契等。主要內容有:山林交易,土地買賣,合夥經營,佃山造林,山林護養,環境保護,分家析產,家庭收支,糾紛訴訟,鄉規民俗等等。第二,該文書多以歸戶形式保存下來,原文書生態保護良好,幾乎全是歸戶性文書,這是清水江文書獨有的一個特點。第三,該文書又屬少數民族地區,涉及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麵。其對經濟史、法製史、社會史、曆史人類學以及少數民族史等研究,均具重要價值。清水江文書是明清民間契約文書的又一重要遺存。

雲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清代檔案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原為雲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府中收藏,1943年由北京圖書館收購。檔案起自清順治年間,止於同治八年(1869)。主要內容有:武定慕連土司的稟複呈文稿,民產訴訟狀文、具結保證書、土司出征記錄,土司衙內行號薄、立嗣承繼及家譜等,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司法、立嗣、禁煙、民族關係等諸多方麵。該檔案是研究我國土司製度特別是彝族封建領主土司製度的第一手材料。

西藏曆史檔案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藏。總計三百餘萬件。九成以上為藏文檔案。其大部分是1959年以後從原西藏地方政府機構和拉薩地區的部分貴族府邸、僧俗官員、寺廟拉章以及上層喇嘛等處征集、接管來的,並經國家撥款大力搶救、修複,而保持了檔案原貌。檔案載體豐富多彩,有紙質、木質、葉質、骨質、金石、縑帛等;書寫用料多種多樣,除藏墨外,又有以金、銀、銅、翡翠、珊瑚、珍珠、朱砂等珍寶研汁書寫的檔案。檔案最早可追溯到十三世紀的元朝,曆經明、清、民國直至20世紀50年代,時間跨度七百多年。其內容極為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語言文字、宗教藝術、天文地理、醫藥曆算、工藝建築、科技文學、民俗風情、文化曆史等各個方麵,見證了西藏地方與曆代中央王朝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為西藏曆史研究提供了係統而寶貴的原始資料。

四川自貢鹽業曆史檔案 四川自貢鹽業曆史檔案館藏。共38726卷。時限上起清乾隆年間,下至民國時期,長達兩百餘年。主要為鹽業經營賬冊、契約及其它相關文書檔案。經營賬冊記錄了井鹽業的生產活動等,如《岩口簿》即記載了鑽前準備、鑿井過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鑿井的進尺、岩層情況、井下發生事故的原因和處理事故采取的措施與辦法等內容,保存了傳統鑿井工藝和相關地質資料,彌足珍貴。經營契約則有開鑿鹽井契約、井灶租佃契約、日份與火圈買賣契約、合夥契約、置筧契約以及借貸抵押、分關析產契約等等,反映了這一時期自貢井鹽業的生產關係和特點。自貢鹽業曆史檔案全麵係統,保存完整,資料珍貴,研究價值很高,已被選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又,四川省自貢市檔案館亦收藏鹽業曆史檔案二萬八千卷,上自嘉慶十二年(1808),下迄1949年,共四十五個全宗,較為係統地記錄了近代井鹽經營、發展的曆史。

廣東清代海關檔案 廣東省檔案館藏。保存有清末粵海關及其下屬八個海關的檔案共一萬二千餘卷。大部分為英文檔案。主要內容涉及人事、關稅、貿易管理、驗估、緝私、海務、港務、監察、社會情報等等。這些檔案數量巨大,保存完整,為清末以來廣州口岸經貿活動的原始記錄,是研究近代廣州對外貿易和廣州口岸曆史的第一手資料。

廣東清代衙門檔案 英國國家檔案館藏。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軍掠去的清政府欽差大臣衙門、廣州將軍衙門、兩廣總督衙門、廣東巡撫衙門及其下屬機構的檔案,統稱清代廣東衙門檔案,該檔案原件現藏於英國國家檔案館。1986年,我國家檔案局與英國公共檔案館通過協商,英方同意將這批檔案縮微複製膠片交給我國。這部分檔案共25個膠卷,1954件。時間為1765年至1858年。主要內容為:有關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清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清政府對外關係和對外貿易,農民起義(如紅巾軍、太平天國)和清政府對起義的鎮壓,第二次鴉片戰爭等情況的信劄及廣東清軍駐防地圖和軍事哨位草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