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6)(2 / 3)

6.雪莉·斯坦格與喬·金哲羅的觀點

在他們共同編寫的《兒童文化》一書中,兩人聲稱“童年的傳統觀念——一段純真而依賴成人的時光,已經被破壞了”。“隨著後現代兒童獲得了關於一些事物無限製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於非成人而言曾經是保密而不讓人知曉的),成年人——身為受尊敬的守密者,保守關於這個世界的秘密,他的神秘性也開始瓦解”[8]。

7.帕金翰的觀點

帕金翰在其《童年之死》書中,就大眾傳播對兒童的影響,保持了中立與嚴謹的態度,書中給出了正反兩個方麵的研究論據。該書反映了媒體被看做是一種“占據了人們心靈”的單向度的意識形態力量。這種意識形態不為“社會公益”或“兒童的幸福”運作,而隻為“個人獲利”運作。這種意識形態是不可抗拒的:它不停地對兒童進行“轟炸”,並試圖操縱兒童,結果使他們陷於被遺棄、困惑與迷失的狀態。年輕人越來越偏好虛擬傳播所提供的距離感與匿名性,而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麵對麵的真實互動不感興趣[9]。與此同時,帕金翰指出童年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兒童並非單純被動地受媒體影響,兒童有獲取、接收充分的信息和自主選擇、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現代電子媒體超越於紙質媒介的強大覆蓋與傳播功能恰好可用於推動和實現成人與兒童間的對話、交流。在成人的指引和幫助下。他們完全可以更好地學習使用媒體,並且形成選擇和鑒別好壞的能力。新媒體技術的介入將導致獨立自主的“電子化一代”的誕生,鼓勵讓兒童有勇氣麵對這個世界。

(二)兒童大眾傳播效果分析

下麵我們對大眾傳播對兒童的傳播效果作具體分析。

1.大眾傳播對兒童的教化作用

兒童較長一段時間如果看某個動畫片,你就會發現他慢慢學習動畫片中人物的模樣,有時候連聲音語氣都像起來。這是怎麼回事?20世紀60年代後期,傳播學家喬治·格伯納提出了教化理論。這一理論指出,電視通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了電視觀眾的“現實觀”與“社會觀”,並且人們基於這樣的“現實”對自己的日常生活作出判斷。教養理論論述了媒介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宏觀問題,闡述了傳播環境在改變人性、影響價值觀及建構文化方麵的重要性,揭示了大眾傳播在文化變化方麵所起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對於兒童而言,媒介的這種教化功能是至關重要的,曾有學者出版了《故事知道怎麼辦——如何讓孩子有令人驚喜的改變》一書,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故事來教化孩子,孩子聽多了和他遭遇類似的故事,在人生觀、價值觀上就會有潛移默化的改變。

美國佩恩基金會關於電影與兒童社會態度的研究表明,電影影響了兒童對種族的看法,並改變了他們的態度。一些研究發現,由於電視形象充滿了刻板印象,使兒童產生了關於現實生活的錯誤概念,增加了兒童對現實生活理解的難度。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在電視上,45歲以上的男人和女人在屏幕上幾乎消失了,很少出現老年人的形象;如果有的話,男人出現的頻率總是比女人多,而且男人總是比女人老得慢;大多數老年婦女是行為古怪的、固執的和不成功的形象。調查結果說明,觀看電視較多的兒童比觀看電視較少的兒童有更多的對老年人的負麵印象[10]。

媒介使用改變兒童的態度與兒童的媒介內容偏好顯著相關。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調查了196名七年級學生的信息來源、看電視的數量以及電視偏好類型,結果發現,觀看更多公共事務節目的兒童表現出了更高的對政治信息的理解水平[11]。

兒童在觀看電視過程中認知的發展和經驗使他們獲得了“電視閱讀能力”。兒童對視覺形象的理解能力和對信息的記憶能力在從童年中期到青春期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些能力對於兒童對電視節目情節的理解來說非常重要。例如,5~8年級的學生知道,在電視劇中一開始看起來像個“好人”的角色最後出人意料地做出一些冷酷無情和傷害他人的事,這樣的人是更壞的“壞蛋”。但不幸的是小孩子們很難在他們對角色的積極的期望與角色最後的不良行為之間保持一致。結果導致他們對這個人物以及人物的行為有更高的評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