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天人合一觀,並不完全正確,但它既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觀念,也是古代中國人觀察一切問題的出發點,我們今天就必須對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否則就不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思想,也就談不上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至於說古代“天人合一”觀的現代價值,則更需做具體分析,它的各個方麵,有著不同的情況。在古代天人合一觀中占核心地位的性道合一,把人道歸之於天賦人性,沒有看到人的社會性,顯然是一種抽象的人性論觀點。其把人與禽獸的區別歸結為有無道德,也有片麵性,但指出了這一重要區別,強調不講道德就近於禽獸,以啟發人們的道德自覺,則有其合理之處。古代天人合一觀中關於人與自然界和諧的思想卻在今天引起最多關注,成為需要研究、發展的重要之點。這個事實說明,隨著社會需要的變化和人類認識的提高,傳統的天人合一觀也必然會經曆發展和變化。
一、天地生人
天地生人,或說人是天地所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根本觀念。這裏天地是指自然,天地生人,就是說人是宇宙自然演化所生;人與萬物一體,同屬於自然的一部分。《倜易》認為天地絪溫,陰陽交感,化生萬物;《老子》認為道生萬物;莊子認為萬物一體,人的生死,物的存滅,都是一氣之化。其共同的一點,就是肯定人是宇宙自然演化所生。以這一基本觀點為基礎,形成了傳統的道德學說;也由此而提出了人對自然應采取的態度問題。北宋張載在《正蒙·乾稱》中,從“乾稱父,坤稱母”起始,引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結論,由此進而論證了傳統的道德觀念,是這一思想最集中、最簡練、最有代表性的表述。這一觀念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有重要的意義,它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正是從這點出發,中國文化沒有朝宗教方向發展,不是去追求神道,而是致力於人道的探求,從而發展並豐富了道德學說。
二、人與天地合其德
由天地生人的基本觀念引發的第一個結論,便是人道與天道的一致。這方麵的思想,包括了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天道和人道,自然發展的規律與人道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天為天道,在地為地道,在人為人道。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取法於自然之道以指導自己立身處世。
第二,天道與人道的一致,體現在人性中。人要把握天道,無需去祈禱、占卜,隻需反身內求,致力於修養。盡心知性,就可以知天:循性而行,就合於道。天道與人道的一致,也就是性與道的一致,這是古代天人合一最核心的內容。
第三,人的修養,或稟於天性而明人道,或通過修養而盡心知性,關鍵就是使天道要求實實在在落實到一己的言行之中。
從根本上說,對人道、對道德,應該結合社會經濟基礎去解釋,把人道全歸於自然,離開人的社會性談人道和天道的一致,是不科學的。傳統的天人合一觀也有其積極方麵。它雖以天道為人道之本,卻立足於人,提倡通過修養,盡心知性,把握天道,這就排除了對神的信仰而大大突出了人的道德主體意識。從此可以理解,何以中國古代文化沒有像其他許多民族文化那樣走上宗教發展的道路,卻形成並發展了深厚的道德傳統。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特點,也是它的一大優點。我們應該發揚這種道德傳統,努力提高全社會人們的道德自覺精神,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三、人禽之別在有義
人是天地所生,與萬物一本,但又不同於萬物。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強調人的價值,肯定人最為天下貴,有高於萬物的價值。孟子批評告子“生之謂性”的觀點時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明確提出了人與禽獸區別的問題。他指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萌芽;無此四心,“非人也”。又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荀子認為人禽之別在於人能群、有辨、有分、有禮、有義,即有等級之分和反映這種等級之分的政治、道德規範。實際上他們都是從人的社會性方麵指出了人與禽獸的區別,其中又特別突出了人倫和道德。他們從人禽之別來論證人的價值和人倫道德的重要,以為無道德則近於禽獸,知人禽之別才知人貴於物,知人貴於物才知仁義道德的重要,然後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這是一個根本的價值觀念,對於提高人們道德的自覺性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民族文化發展中有深遠的影響。中國民間將不道德之人和事常斥之為“衣冠禽獸”和“獸行”,父輩教育子女,也把教做人作為第一要務,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於人禽之別的認識及對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