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個名叫莫裏斯的人,搞出了蠕蟲病毒,它席卷了數量極多的新聞組。網絡當時沒有防備,我們集體喊了一聲‘疼’。我們想,好吧,看看吧,我們犯了大錯。這是互聯網首次展示它的負麵傾向。原來因特網上也不盡都是好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特聘教授、互聯網之父倫納德·克蘭羅克說。
以絕不亞於互聯網發育速度膨脹的網絡犯罪,不斷地生產出令公眾震驚的不凡故事。
有位美麗的俄羅斯女孩叫克裏斯蒂娜,年僅21歲,她糾結一群年輕的同夥,運用一款自己編寫的病毒軟件,從英美銀行的賬戶中竊取1200萬美元,平均每月有326萬美元入賬。
一個被稱為“要塞”的“僵屍網絡”,在2012年1月後的一年半時間裏,已盜竊了超過5億美元。它侵犯了全球範圍內500萬台個人電腦,並在美國銀行、彙豐銀行、富國銀行等數十家國際金融機構肆意出入。美國聯邦調查局請求微軟公司協助,並尋求了80多個國家的支持,但此案依然在艱難的偵破中。
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2012年,網絡犯罪讓美國損失了207億美元,710萬網民成為受害者,平均每人損失290美元;2013年,中國破獲網絡犯罪案件17萬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300億元,受害者接近3億人,平均每分鍾就有600餘人被侵害;2013年,全球每10人中就有1人成為網絡詐騙的受害者,可統計的網絡犯罪,使全球個人用戶蒙受直接損失達1130億美元,每天有150萬人因此被侵害。
這是人類過去的經驗不能理解的現象!
FBI特聘專家、美國斯坦福安全研究所計算機專家唐·B.帕克說:“因為計算機中的錢是沒有任何重量可言的,並不像現實中那樣,你在偷了錢之後必須靠人力將其運走……利用計算機進行金融詐騙就好比在計算機係統中改變一個數字那樣簡單,你偷取100美元和100萬美元根本沒有任何區別。”
罪犯人數與犯罪的強度沒有了必然的關係,受侵犯人口的比例史無前例地在增加,犯罪者和受害者描繪出了一個時代不容樂觀的新格局。
新技術力量麵前,隨時遭受威脅的,不僅僅是個人,甚至會是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
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時下的知名度,某種程度上來源於它曾經經曆的一場網絡時代的國家災難。2007年4月,這個千辛萬苦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試圖將首都中心廣場上一尊蘇聯的“青銅戰士”塑像移走時,受到了突如其來的網絡攻擊,全球超過100萬台計算機瞬間前來登錄,以所謂“拒絕式服務”的攻擊模式,使這個國家的公共生活全麵癱瘓。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訪問學者阿萊克斯·克羅托斯基對當時的情景描述道:“這對21世紀的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災難。網絡癱瘓了,意味著政府機構、信息渠道、任何媒體信息,所有的信息都沒有了。這樣的事一旦發生了,意味著整個國家一下子失去所有的武裝,無法溝通也無法組織信息。”
事後媒體調查得知,這次震驚世界的攻擊的發起者,隻是一名稚氣未脫的年輕人。因為不滿愛沙尼亞政府的做法,他通過遠程控製,驅動百萬台計算機大軍,踏上了愛沙尼亞的網絡領土。
伊朗則是另一個受害者。首都德黑蘭以南100公裏的布什爾核電站,從2007年9月奠基動工之日起,就是由國防軍參與保衛的機密地帶。
2010年7月的一天,核電站裏正在工作的8000台離心機,突然出現大麵積故障,電腦數據大麵積丟失,其中的上千台被物理性損毀。
侵犯者不是能行走的特工,也不是成群結隊的士兵,是後來被命名為“震網”的新網絡病毒。
美國郵件加密軟件PGP開發者菲利普·齊默爾曼的觀察是:“‘震網’是一種複雜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計算機病毒。在‘震網’出現之前,惡意軟件做得都很簡單,一至三個人就可以完成。‘震網’的開發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團隊中的工程師具有多種不同的技能。”
時過多年,這個一定存在的破壞者是誰?它在哪裏?至今無從確切知曉。人們隻知道,這個癱瘓了一座核電站的數字武器,是裝在一個小巧的U盤中,通過不易為人覺察的方式,溜進了核電站一名工程師的電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