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本·希伯爾曼在為他的女朋友尋找訂婚戒指時,發現了很多還算中意的戒指,但又需要反複比較,這一遭遇促成29歲的本於2011年和他的耶魯大學校友共同開發了Pinterest(品趣誌)。Pinterest是全球最大的圖片社交分享網站,是一家以興趣為基礎的社交網絡,通過圖片牆Pinboard發布圖片、圖片瀑布流展示圖片的新社交網絡,並以月增長45%的速度趕超Google+。在2011年臨近聖誕節的一周內,Pinterest的訪客數量增長了4000%,由27.5萬增長至1100萬,成為了2011年美國社交網絡中的一匹黑馬。
目前Pinterest每月獨立訪問用戶數量已突破1100萬,平均每位用戶每月在網站上逗留98分鍾,這一時長在諸多社交平台中僅次於Tumblr和Facebook。2012年3月,據Experian Hitwise報道,Pinterest已經變成美國第三個最大的社交網站之一。如果說Google+是科技男和宅男的樂土,那Pinterest就是家庭婦女和歐美主婦的天堂。
今天的中國,僅僅2012年的Pinterest模式,就顯示著興趣圖譜網站在國內的風起雲湧之勢。繼花瓣、堆糖、知美、迷尚、拚範、碼圖、愛采、布兜、發現啦之後,類Pinterest模式的公司已達到近30家。如今,騰訊的讀圖、知天下上線,而一些非完全意義上的類Pinterest則有美麗說、蘑菇街、淘寶哇哦、人人逛街和凡客達人將Pinterest與購物整合,定位於女性時尚領域。這無疑喻示著“興趣圖譜”,正成為APP社交的引爆點之一。借助手機、iPad的普遍性、隨身性、及時性,使得手機等移動終端日漸成為新的社交網絡的主要載體。
麥克爾·海沃德說:“我認為Whisper最大的社會影響在於它給予了人們新的觀點,讓人們在自己生存的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就像電影《傀儡人生》一樣,你將通過別人的腦袋思考。這是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它可以讓人們更能相互理解與同情。而我認為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的同情與理解。”
手機依賴症與孤獨
美國馬裏蘭大學曾對10個國家的1000名學生做了一項名叫“無設備世界”的調查,讓他們在一天之內不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任何多媒體設備。結果顯示,離開了手機讓他們“坐立難安”。一名參與項目的學生說:“過了一陣我就開始強烈想念我的手機。平時我會把它放在口袋裏,手握住它,這樣就能讓我感到莫大的安慰。”手機依賴症,正在信息時代的人群中廣泛蔓延。聚會吃飯時各自玩手機刷微博,已成為各個城市裏普遍的生活景象。廣州一家名為“味道功坊”的餐廳,甚至搞了一次“吃飯不玩手機大賽”。
西班牙《國家報》曾預言,孤獨將成為21世紀不斷蔓延的“社會瘟疫”。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這則預言的準確性。在接受調查的2000多名英國人中,約有1/1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常常感到孤獨。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在18歲到34歲的人群中,感到孤獨的人所占比例近60%,遠遠超過55歲以上人群35%的比例。
根據Facebook的運營總監提供的數據,Facebook用戶的主頁上平均每人有130個朋友鏈接。由尼爾森和麥肯錫兩家公司合資成立的社交調查服務NM Incite發布調查報告稱,一個有120個朋友的男性用戶,通常隻與其中的7名好友展開互動。女性用戶的社交略微廣泛,經常會與10名好友展開互動。
遊戲改造世界
2010年,奧巴馬政府啟動了一項名為“視頻遊戲挑戰”的國家計劃,旨在促進和支持學生開發原創遊戲並從中學習到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知識。同年,奧巴馬還推出了旨在改善該國基礎領域教育的“改變方程式”計劃,號召全美頂尖公司的CEO和教師都積極參加該項計劃,以提高相關領域的教育水平。包括暴雪、華納有線電視、柯達、英特爾、施樂、埃克森美孚石油等各個頂尖公司CEO都成為該計劃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