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走進自我

自我宣言

一個15歲的女孩曾經問我:“我該怎麼做,才能過充實的生活?”我的答案很簡單,隻有4個字:“做你自己。”

我是自己的主人——我的身體,從頭到腳;我的腦子,包括情緒思想;我的眼睛,包括看到的一切事物;我的感覺,不管是興奮快樂,還是失望悲傷;我所說的一字一句,中聽還是逆耳;我的聲音,不管是輕柔還是低沉;以及我的所作所為,不管是值得稱讚還是有待改善。

我有自己的幻想、美夢、希望以及恐懼。

成功勝利由我自己創造,失敗挫折由我自己承擔。

因為我是自己的主宰,所以我能深刻了解自己。由於我認識自己,所以我能喜歡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進而將自己最好的一麵呈現出來。

我必須接受自己的所見所聞、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因為這是我自己真實的感受。之後我可以回頭審視這些發自內心的行為,若有不適宜之處,便加以糾正;若有可取之處,則應繼續保持。

我身心健全,能自食其力。我願發揮自身潛能,並關懷他人,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貢獻一份力量。

我能掌握自己,做自己的主宰。

我就是我,世上不會有第二個我。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斯山上,有一座神殿,神殿裏有一塊石碑,上麵寫著——“人,認識你自己”。

宙斯眾神們覺得人類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就派了“獅身人麵”的怪獸斯芬克斯來到人間,她整天守在過往行人必經的路上,重複讓眾人猜一個謎:“什麼動物早上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而到了晚上則用三條腿走路?”如果行人能夠答對謎底,她就放他過去,否則就把他吃掉。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沒有人能答出來,所以眾多的行人就成了她的“口”中之物。終於有一天,一個叫俄狄浦斯的年輕人來到了她的麵前,說出了這個神奇動物的謎底:“人。”斯芬克斯聽到這個回答以後,就跳崖自殺了。

當俄狄浦斯回答出謎底“人”時,我們也就真正了解了人類自身成長、發展、衰老的過程,那麼人類就經曆了對自身從懵懂無知到自知的過程,克服了成長中的一大障礙,所以吃人的斯芬克斯死了,她的使命也完成了。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發?是的,“自知者明”,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了解我們自己,才能排除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障礙,才能完善我們的人格,走向成熟。

一、主體我與客體我

1890年,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斯認為自我有兩重性:主體我“I”和客體我“me”。主體我是認識者,是個體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思考;客體我是被認識者,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態度、情感和判斷,把自己也視為一個客體來感知。我們常常在日記中對現實中的我發表評論,好像是把自己也當成了另外一個人,實際上就是主體我在對客體我進行認識和分析,並且在監督激勵著客體我的行動。能夠將“我”一分為二,是我們主動認識自己的開端,說明我們正在擺脫少年的懵懂,步入了新的認知層次。

二、生理自我與心理自我對客體我的

了解應該先從他(她)的性別、年齡、外貌、血型等這些外在的方麵入手,這就是生理自我。比如說外貌,女孩清秀男孩俊朗,便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愉悅的心情。自我的第二個層次是心理自我,即對自身心理狀況的了解,對智力水平、性格、氣質、能力、興趣、愛好、價值觀、理想、意誌、情緒、情感等的全麵認識。這一點就不是很容易做到了,需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從我們所經曆的所有成功和失敗的事例中,不斷去體會分析和總結。

三、鏡中自我

1902年,心理學家庫利提出了“鏡中自我”的概念。

庫利指出,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是從別人的態度中獲得的。別人的態度就如同是反射自己人格的一麵鏡子,我們通過這麵鏡子來了解我們自己。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周圍的人對我們的態度與評價,尤其是親近的人和重要的人。

四、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依據發展的觀點,將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理想自我指未來的,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具備何種人格。現實自我是指自己目前的狀況,現在已經具備的人格特征。對高中生來說,理想自我富有很強的吸引力,夢想自己三年以後會進入哪所向往的大學,現在就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吧。這樣現實就一點點的靠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