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結識與交往(4)(3 / 3)

這裏有一張紙條,日期是1996年12月18日,是我母親的筆跡,上麵寫著張愛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計算“綠簿子”(銀行外幣存款)剩餘32萬多美元。這不是法律認可的證據,隻是一張字條。按照當年的彙率,那大概是240萬港幣。如果張愛玲當年帶這筆存款回中國,就是個百萬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100萬美元的諾貝爾文學獎金,還會給人取笑他在北京買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萬港幣在內地(或香港)不是一個小數目。

說到這裏,大概已澄清了張愛玲晚年的經濟狀況。

回看張愛玲的遺囑附信,大概意思就是把剩下來的錢給我父母用來照顧身體。他們兩個人給病魔折磨多年,醫藥費其實遠遠超過張愛玲剩下來的錢。現在我的雙親都已經去世了,那些版稅收入就另有用途。

張愛玲在遺囑附信裏說要“請高手譯”她的作品,現在她的作品已經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波蘭文、捷克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其實它們都是外國出版社自己找張愛玲的國際代理簽的合同,他們自己付翻譯費。有些張愛玲的英文作品翻譯成中文,如《雷峰塔》《易經》《少帥》,則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來支付。

香港大學張愛玲紀念獎學金從2009年開始,每年頒予一位從內地或台灣來港、於香港大學修讀文學科及人文學科之本科在讀女學生5萬港幣,如今已經有三位大陸學生與一位台灣學生受惠。當年香港大學的獎學金是張愛玲後來成為作家的重要因素,現在的獎學金得以幫助背景和張愛玲相似的女學生,我相信她會同意這種做法。

張愛玲五年研究計劃由2011年開始,每年一屆,持續五屆,每屆將選出三至五個研究項目進行資助,論文與文字創作資助金額為五萬元人民幣,紀錄片為十萬元人民幣。三年來已經有十五人受惠。實行這個計劃,金錢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青馬(天津)文化、香港與台灣的皇冠出版社]付出的人力,因為行政事務繁重。

2010年是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香港浸會大學舉行了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差不多一百位學者參與,後來出版了論文集《張愛玲:傳奇·性別·係譜》(林幸謙主編)。此外,浸會大學的紀念張愛玲係列活動頒出了首屆張愛玲繪畫獎,其中冠軍獎金為五萬港幣,後來出版了《印象·張愛玲》一書。以上活動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支付。

2010年,北大百年講堂舉行了“2010北京張愛玲紀念研討會”,各地學者聚首一堂,包括止庵、陳子善、蘇偉貞、郝譽翔、符立中、格非、馬家輝、吳福輝、楊聯芬等。以前試辦的張愛玲研討會都會碰到阻力而停止,所以這個會議是大陸的第一次張愛玲研討會,以後就應該容易得多了。這個會議也是用張愛玲的版稅入息支付,加上出版社的幫助。

還有一件軼事。2010年張愛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時,我遇見一位以前的台灣記者,她跟我道歉說:“不好意思,打攪你母親了,我曾在當年打電話給你母親詢問張愛玲死訊,我也知道這是非常心煩的。”我當時也不知道我母親心情如何,回來後看到她的日記才頓時明白。我母親聽見張愛玲逝世的噩耗,當天做了記錄:“1995年9月9日,中秋節,倒數661天。驚聞愛玲噩耗(孤寂中離開人世,是禍是福?),四十餘年舊事湧上心頭……整天電話不絕,煩愁到極點……總解不開生死之謎。”她在日記裏列了來電名單--鄭樹森、平鑫濤(數次)、《聯合報》陳××以及其他報界人士,“都想拿資料”。信中的“倒數661天”是指離香港回歸的日子。她“煩愁到極點”後,夜深去聽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et)的歌劇《泰伊思》裏麵的小提琴名曲Meditation來解壓,“動我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