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和卓氏
生卒年:公元1734~1788年
籍貫:清朝新疆葉爾羌
民族:維吾爾族
婚配: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封號:容妃(又被傳為“香妃”)
封妃時間:公元1768年
在乾隆帝的後妃中,有一個維吾爾族人,被封為容妃。長時間來,人們都稱她為“香妃”。從清朝末年起,我國民間出現了許多關於香妃的傳說。
公元1914年,在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南部,有關部門成立了一個“古物陳列所”。這個所在浴德堂展出了一幅從承德避暑山莊移來的“香妃戎裝像”。在畫像旁邊,附有一個“香妃事略”,簡單介紹了香妃的身世和生平: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或有稱其美於中土者。清高宗聞之,西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回疆既平,兆惠果尋得香妃,致之京師,帝命於西內建寶月樓(今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具如西域式。又武英殿之西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築,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之念也。詎妃雖被殊譽,終不釋然,嚐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誌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子汶汶徒死,必得一當以報故主。’聞者大驚,但帝雖知其不可屈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皇太後微有所聞,屢戒帝弗往、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此像佩劍而立,糾糾有英武之風,一望而知為節烈女子,係乾隆時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手筆。此像之由來,相傳為得自熱河行宮,早有影片流行,可信成分,還待考證。正是這個不大可信的事略,引出了關於“香妃”的荒謬傳說。
其實,香妃的正式封號是容妃,即容貌出眾之意。容妃生於公元1734年,是新疆伊斯蘭教的始祖派噶本巴爾的後裔,世居葉爾羌。其族為和卓,故稱容妃為和卓氏。
公元1755年,清平定準噶爾時,解救了曾被囚禁的布那敦、霍集占(即大、小和卓木)。後來他們兄弟又叛亂。容妃的哥哥圖爾都因為反對割據,不屈順於叛酋霍集占兄弟,將全家從天山南麓的葉爾羌遷往天山北麓的伊犁居住。
公元1758年,容妃的叔額色尹和兄圖爾都配合清政府軍隊作戰。使大小和卓腹背受敵,對於奪取戰事的勝利立下了大功。由於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作出了貢獻,一家受到清廷重視,被召入京師。於是,額色尹、圖爾都等人帶著家眷,騎著駱駝,浩浩蕩蕩地向北京進發了。
早在額色尹等人起程之前,乾隆帝就派人在西長安門外修建了一所伊斯蘭教寺院,在寺院周圍又蓋了一片房產,供額色尹等人到京後居住。這一帶就叫“回子營”。額色尹等人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了三個多月,終於到了北京。幾天以後,乾隆帝召見了額色尹、圖爾都等人。因他們在平息霍集占兄弟叛亂時立下了戰功,分別被封為輔國公、紮薩克頭台吉。
容妃從小生活在戈壁綠洲,從來沒見過這麼高大的房屋、繁華的街道、密集的人群。看到這一切。她格外高興。她端莊秀麗,也像其他維吾爾族姑娘一樣善良勤快、熱情、活潑,能歌善舞。深得大家喜愛。圖爾都有一個好妹妹的消息傳到了乾隆帝耳中。他早就聽說回人婦女窈窕嬌美,一直未能親眼得見。妃嬪之中,雖說不乏滿、蒙、漢人,但卻沒有維吾爾族人。與外藩聯姻,本是清朝祖製。乾隆便想把圖爾都的妹妹納入宮中,既對安撫回部有利,後宮中又可多一位佳麗。
公元1760年年初,容妃進宮。六月,封為和貴人。時年27歲。
公元1762年,乾隆帝奉皇太後懿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公元1768年,容嬪升為妃。
容妃在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乾隆帝非常注意照顧容妃的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她還是貴人時,賜給她的新疆哈密瓜等貢品就比一般妃嬪的多。乾隆帝賜給她的禦膳大都是羊肉、雞、鴨和素菜等菜肴。宮中曾有一位名努倪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專門為她做“穀倫杞”(抓飯)和“滴非雅則”(洋蔥炒的菜)等維吾爾飯菜。她在宮中長期穿維吾爾服裝,直到封為容妃時,才新做了滿族式樣的冠戴首飾16項和朝服等。公元1771年,容妃陪同乾隆帝到泰山、曲阜時,乾隆帝賞給其他妃嬪的菜肴有“豬肉餡粘團”、“豬皮凍”、“豬肚”等,而賞給容妃的卻是“春筍拌豆腐幹”、“羊他他土”、“麻酥鍋渣”、“豉豆粥”,“油煤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