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辦事拖拉。朱熹針對當時官府往往文案積壓,許多事情久拖不決的情況,主張一日了畢一日事。他說:“當官文書簿曆,須逐日結押,不可拖下。”
四是貪圖享樂。朱熹說:“今之仕宦不能盡心盡職者,是無那‘先其事而後其食’底心。”當官的首先想到的不是盡力職事,處理公務,而是如何吃喝玩樂,這與孔子“敬其事而後其食”的古訓背道而馳。
朱熹還認為:“官所不比鄉居,凡百動有利害,諸事切宜畏謹也。”要求為政者處處謹慎從事,“凡事須仔細體察,思量到人所思量不到處,防備到人所防備不到處,方得無事”。
發展農業生產
中國古代曆朝以農為本,積極提倡發展農業,這對古代農耕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作為一個政客文人,朱熹也將農業生產置於核心地位。
南宋時戰爭頻發,外辱內困,社會動蕩不安,財政極度匱乏。朱熹深有感慨。他在《朱子文集》卷十六中說:“民情嗷嗷,日甚一日,不獨下戶之食,而士子宦族第三等人戶,有自然陳願予乞丐之列者,驗其形骸,誠非得已,兼自秋來賣田拆屋,斫伐桑柘,鬻妻子,貸耕牛,無所不至,不較價之甚賤,而以得售為幸。典質則庫戶無錢,舉貸則上戶無力,藝業者技無所用,營運者貸無所售。魚是螺蚌久已竭澤,野菜草根取掘又盡,百萬生齒,饑困支離,朝不謀夕……號呼宛轉,所在成群,見之使人酸辛,怵惕不忍正視其死之者,蓋亦不少”。這是朱熹對南宋社會百萬生靈,饑困難當,宛轉呼號悲慘景象的真實寫照。
民不聊生的慘狀激起了朱熹的無限憂思。為此,他提出了“竊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農,此自然之理也”的主張,並明確指出關於農業管理的五條具體做法:其一,興修陂塘水利;其二,改造土壤和改進種植方法,其三,嚴禁宰殺耕牛;其四,注意農時季節;其五,因地製宜,多種經營。提出了重農業、防流移、修荒政的思想。
朱熹將農業生產看作人們生活和封建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他說:“生民之本,足食為先,是以國家務農重穀,使凡州縣守倅皆以勸農為職。”
顯然,朱熹的這種思想是頗有見地的,它繼承了中國古代“民以食為天”的傳統思想。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並非如時人泛泛而談,而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係列有針對性的農業管理基本思想。
朱熹認為,官吏雖然不在於直接參加農業生產,但是組織和管理生產當是應盡職責。他指出:“當職久處田間,習知檣事,茲忝郡寄職在勸農,竊見本軍已是地瘠稅重,民間又不協力耕種,耘耨鹵莽滅裂,……所以土脈疏淺,草盛苗稀,雨澤稍愆,便見荒歉,皆緣長吏勸課不勤,使之至此。”在朱熹看來,百姓耕種不勤,耘耨不細,田間管理不善,苗稀草盛,此等責任應歸咎於州縣官吏“勸課不勤”,沒有盡到應有之責。
朱熹的這些思想充分體現了他憂國憂民、辯證的觀念,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促進農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為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財政管理與經濟發展
財政賦稅與經濟發展是國家的生命線,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然而,南宋的財政狀況實為難堪。
朱熹曾在《語類》中作出了這樣的分析:“今上下匱乏,勢須先正經界,賦入既正,總見數目,量入為出,罷去冗費,而悉除無名之賦,方能救百姓於湯火中,若不認百姓為自家百姓,便不恤。”此分析應該說是頗有見地的,“罷冗費,悉除無名之賦”,可謂是一針見血,抓住了當時社會的要害問題,也反映了他對國家對族的強烈憂患意識。
那麼,朱熹的財政與經濟觀點又是怎樣的呢?
主要有四個方麵:(1)主張“薄賦”,“省賦”,反對“重斂”;(2)主張“務本”,“節用”,反對開支無度;(3)主張“賑民”,“減賦”,致力革除弊政;(4)主張加強貨幣流通,反對銅錢外流。
朱熹的財政管理思想有利於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穩定人民生活,恢複農業生產和社會秩序。朱熹關於輕賦役、蘇民力的主張,對農民多少有些好處。尤其他始終把簡省賦役與穩定農村生產秩序緊緊聯在一起,這不能不說他比當時一般封建統治者具有更深遠的眼光。
朱熹說,每當他看到百姓破產流亡和讀到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身多疾病思田裏,道有流亡愧俸錢”時,“未償不低徊愧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