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智慧
教育思想
朱熹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對前人智慧的完美總結和完善。這種思想在曆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對當今教育仍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百學以立誌為先
無論做什麼事,立誌都很關鍵。立誌是成功的基石,為學更是離不開。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毛澤東17歲離別家鄉時也寫下了“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壯麗詩篇。他們都獲得了成功。
古人也十分注重立誌。朱熹便有“百學須先立誌”的名言流傳至今。
朱熹認為,學者首先要立誌,樹立明確高尚的誌向。他說:“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誌。既知這道理,辦得堅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進。隻思立誌不堅,隻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又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誌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而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誌不立之病”。
所謂立誌,即是樹立要做堯舜或聖賢的目標。“學者大要立誌”,”才學便要做聖人是也”,“所謂誌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隻是直截要學堯舜”。但一般自暴自棄的人,多半不能樹立做聖賢的明確高尚的目的。
他說:“今之學者大概有二病:一以為古聖賢亦隻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則自謂做聖賢不得,不肯做功夫。”自暴的人不屑做聖賢,自棄的人不敢做聖賢,這兩種人都不能立誌,所以都不肯做佳養功夫。
立誌又要勇猛堅決,才會有進步。他說:“學者立誌,須教勇猛,自當有進。”何謂勇猛堅決呢?就是如饑思食、渴思飲的態度。所以他又說:“立誌要如饑渴立於飲食。才有悠悠便是誌不立。”朱熹認為,立誌要明確高尚、勇猛堅決,這樣就有堅強的信心,何患不進?
讀書要講究方法
朱熹學識淵博。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總結歸納“二十四字”閱讀法,該法是由“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須教有疑”二十四個字組成的方法。
(1)循序漸進。即從基礎知識讀起,一本本讀通,讀時對文獻中字、詞、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礎的同時,有係統、有步驟地從低向高、從淺入深的進行閱讀。
(2)虛心涵泳。就是要反複咀嚼,深刻體會此中的旨趣。
(3)切己體察。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
(4)熟讀精思。即要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領會其要旨,使書中之話好象出於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緊用力。這裏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饑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6)須教有疑。即要善於提出和解決問題,學會“質疑”,閱讀要從“有疑”到“無疑”之後,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實質。
(7)他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誌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誌理明,而無疏易淩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麵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麵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
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隻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
朱熹對讀書方法的論述,對於今天的學子無疑還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兒童教育的重要性
南宋偏安一隅,仍享樂無度,不思進取。朝廷的黑暗和腐朽令朱熹備感痛心。他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
朱熹在《小學題詞》中說,宋朝之所以成為衰亂之世,根本原因是童蒙教育沒有“養其正”,“蒙養弗端,長益浮靡,鄉無善俗,世乏良材”。這即是說,由於童蒙時期的教育沒有扶正孩童的心性,所以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就越來越浮華不實。
朱熹認為,幼時所教給孩子的灑掃、應對、進退一類的禮節,以及愛親、敬長、隆師、親友的道理,看起來都很簡單、細小,但是,這一切都是孩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基,要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