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洪應明(3)(3 / 3)

【賞析】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這個道理,善與惡有時不是馬上可以見到結果的,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做一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壞事也不是壞人,但量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可見一個人絕對不能心存僥幸做壞事,早晚有一天可能東窗事發鋃鐺入獄。也不要認為自己平日人緣好,在自己的圈子裏吃得開,就膽大妄為貪贓枉法。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早晚劣跡會全部暴露出來。天網恢恢,作惡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無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報也就不望人知,但人們心裏總會明白,每件善事猶如種子在人的心裏,伺機便會發芽。

慈悲之心,生生之機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

“為了不讓老鼠餓死,常留一點剩飯;為了不讓飛蛾燒死,夜間不點燈火。”古人這種大慈大悲的心腸,就是人類繁衍不息的生機。如果沒了這點不絕的生機,人就變得與草木無異,隻有軀殼而沒了靈魂。

【賞析】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與我們今人倡導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動,有點相似,但現代人是基於維護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而古人則是出於一種慈悲的心腸。

其實,作者並不是要求我們非要像古人那樣對待鼠和蛾,作者是主張我們為人處世要有同情弱者的胸懷。

做人應行善積德,待人應慈悲為懷。在生活中,多給人一些關懷和溫情,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更和諧,人世間充滿真愛。

坎坷世道,耐字撐持

語雲:“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墮入榛莽坑塹哉?

俗話說:“登山要耐得住陡峻的路徑,踏雪要耐得過危險的橋梁。”這裏的“耐”字意味深長,試想大千世界中,人情那麼險惡,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如果不靠一個“耐”字硬挺過去,有幾個人能保證不栽入荊棘叢生的深穀呢?

【賞析】

我們喜歡“歲寒三友”鬆、竹、梅,因為它耐得住嚴寒、耐得住寂寞、耐得住風吹日曬,我們景仰這種精神,我們也企盼這種精神。隻有經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業,姑且不說雄心壯誌,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又有多少順心如意的呢?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八九無一個“耐”字怎生了得。

“耐”的範圍極廣、意義極深,耐得住困苦、耐得住空寂、耐得住辛酸、耐得汙辱,還要耐得住躁動的心。人生之路,坎坷崎嶇,咬咬牙便一重重關隘又在回首處,一道道美景盡現視野中。

過儉吝嗇,過讓卑曲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節儉樸素,本是一種美德,但過分節儉就變為吝嗇,成為被人瞧不起的可憐蟲,這樣反而會傷害到朋友之間的往來,有傷風雅。謙遜禮讓,本是一種美行,可是過分禮讓,就會變得卑躬屈膝、謹小慎微,給人一種好用心機的感覺。

【賞析】

物極必反,真理前進一步就會變成謬誤。節儉和謙讓固然都是美德,但過了頭就會變成吝嗇和諂媚。節儉和吝嗇的本意不同,節儉的本意是不浪費,吝嗇的本意是守財奴,兩者的差別微乎其微,說到底節儉過頭就是吝嗇。謙虛本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但謙虛到諂媚的程度,就等於虛偽。俗話說:“過分的謙虛等於驕傲。”這已經背離謙虛的初衷,成了小人之舉。所以,凡事要把握適當的度,說話要注意分寸。儒家主張中庸之道,道理也就在此。

月盈則虧,弓過剛則斷。為人要有品行節操才能立足,如果謙讓至偽,節儉到吝,那麼節儉、謙讓的目的何在?這實際上是一種庸人、俗人、小人的表現。

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普通之人,常常把心滿意足當作快樂,然而常常被這種快樂引誘到痛苦的深淵;曠達之人,把與困難和挫折搏鬥當作樂趣,最終用艱苦的奮鬥換來真正的快樂。

【賞析】

俗話說:“樂極生悲,苦盡甘來。”樸素的話語包含著深刻的道理。隨心所欲地處理問題,雖然符合了自己的心意,從中獲得了快樂,但同時也可能為自己惹來禍事。人生有樂就有憂,有甜就有苦,關鍵在於居安思危,處樂思憂。

艱苦的環境能磨煉人的意誌,培養人不屈不撓的品質,這兩者正是一個人取得成功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苦盡甘來,就是要敢於吃苦,不怕苦,通過自身的努力戰勝艱難困苦,取得勝利。

世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走運和倒黴不可能持續很久。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有盡頭,在屢遭失敗的時候,有必勝之心的人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