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講究文明禮貌是應該的,但是,變成了虛禮俗套就會誤事。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應該提倡社會主義的文明道德,不搞於?子那一套繁瑣而虛偽的禮節。
〔原文〕
於?子與友連床圍爐而坐①。其友據案閱書而裳曳於火②,甚熾。於?子從容起向友前拱立③,作禮而致詞曰:“適有一事欲以奉告④,念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則與人非忠。敢請,惟君寬假⑤,能忘其怒,而後敢言。”友人曰:“君有何陳⑥?當謹奉教⑦。”於?子複謙讓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⑧:“時火燃君裳也。”友起視之,則毀甚矣。友作色曰⑨:“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緩如是!”於?子曰:“人謂君性急,今果然耶!”
??《應諧錄》
〔注釋〕
①床??古代也指一種坐榻。
②據??靠著,接著。裳??古代專指下身穿的衣服。曳(yì)拖。
③拱??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④適??剛才。
⑤寬假??寬容大度。
⑥陳??陳述。
⑦謹??謹慎小心。奉教??恭敬地聽從教導。
⑧逡巡(qūnxún)??有顧慮而欲進不進,遲疑不決的樣子。
⑨作色??改變臉色。
刻舟求劍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船到江心,突然一個浪頭襲來,船身猛烈地顛簸了一下,這人的身體一側歪,隨身佩帶的寶劍掉到江裏去了。不少的人在為他惋惜。他自己卻不慌不忙地在船幫上劃了一道記號,說:“這兒就是寶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了。楚國人立即從刻有記號的地方跳進水去,亂摸起來。摸了半天,什麼也沒摸著。人們見他這樣愚蠢又這樣自負,紛紛議論:“船在走,而掉在江心的劍是不會走的。”“根據船幫上的記號去找劍,這不是太愚蠢了嗎?”
〔提示〕
做“刻舟求劍”這種蠢事的人不一定有,但是,用靜止不動的觀點去看待世界萬事萬物的人卻是有的。他們認識不到事物是在運動的,世界是在發展的,因而,他們的主觀想法總是跟不上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①,其劍自舟中墜於水②,遽契其舟曰③:“是吾劍之所從墜④。”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⑤!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涉??本義是步行過河,這裏指乘船渡過江河。
②墜(zhuì)落下,掉下。
③遽(jù)急忙。契(qì)刻。
④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就是我的劍落下去的地方。是,此,這裏。
⑤惑(huò)這裏是糊塗的意思。
濫竽充數
戰國時候,齊國有位國君叫齊宣王。他喜愛音樂,特別喜歡聽竽樂合奏。吹竽的樂隊越大,他聽得越起勁兒。
有個南郭先生,既沒有學問,又不會勞動,專靠吹牛拍馬混飯吃。聽到齊宣王要組織大樂隊的消息,就托人向齊宣王介紹,說自己是吹竽的高手。齊宣王很高興,請他加入了竽樂隊。合奏的時候,他坐在三百人組成的樂隊裏,腮幫子一鼓一癟,上半身前俯後仰,好象吹得十分賣力,其實,他的竽一點聲兒也沒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樂師一樣,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幾年。
後來,齊宣王死了。齊?(mǐn)王當了國君。這個齊?王也喜歡聽音樂,但是,不愛聽合奏。他讓樂師挨個兒獨奏給他聽。這一來,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鋪蓋溜了。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學習,不勞動,靠欺騙過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也能蒙混一時,但遲早終要露出馬腳。人應該用誠實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隻要是盡了努力,就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樣,就會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②,宣王說之③。廩食以數百人等④。宣王死,?王立,好一一聽之⑤。處士逃。
??《韓非子》
〔注釋〕
①竽(yú)古代樂器名,象現在的笙(shēng)。
②處士??古代稱有學問、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這裏帶有嘲諷意味。請??請求。
③說??同“悅”。
④廩食(lǐnsì)以數百人等待遇跟那幾百人一樣。廩食,官府供食。廩:糧倉。食,供養、給……吃。以,同“與”。等,相同。
⑤好(hào)??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