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輝煌晚年(5)(1 / 1)

第五節 《老人與海》和諾貝爾獎

聖地亞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裏的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生活和歲月給老人的折磨,令他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了。

可是他的那雙眼睛跟海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作品一開始時,老頭兒正趕上“黴運”,84,整整84天,他連一條魚都沒有捉到,這對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漁夫來說,那真是再倒黴不過了。

就連跟老人在一起很長時間的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在第84天離開了他。

聖地亞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古怪老頭兒”,或者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有堅強勇氣與毅力,為完成隻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為了鰥夫的光榮與尊嚴,聖地亞哥一定要捕到一條大魚。

老漁人聖地亞哥也意識到了“85”是個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魚”。

聖地亞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過的甚至見到過的最大的魚,可是卻引來了一群鯊魚,老人耗盡了全身了精力,不僅兩手空空,而且傷痕累累。

老人看著財富的落空,傷心地落下了眼淚,隻能把著那條大馬林魚的骨架拖了回來。

這本書就是海明威生命的後期最後的一部著作《老人與海》,而海明威在寫完這部最優秀的作品後,直到最後的自殺都未曾發表過任何作品。

1954年,瑞典文學院作出決定,將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海明威,消息不勝而走,到處都有人在談論“老海明威”,而事實上當時海明威才55歲。

紐約《世界電訊報》用老海明威捕捉到海裏最高貴的魚作為頭版通欄大標題欣喜地報道了這則喜訊。

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多年來一直在考慮授予歐內斯特·海明威諾貝爾文學獎。上一年評選海明威的呼聲僅次於溫斯頓·印吉爾。

而現在,當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死裏逃生以後,瑞典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認為,他應該立即榮膺諾貝爾獎金,以防“他會自己送命”。

瑞典人承認文學天才時總想搶在他們最喜愛的獲獎者健在時向他表示敬意,免得這位似乎在尋求死亡的作家先一步把自己送進死神的魔爪。

當然,海明威兩次死裏逃生促使瑞典文學院盡可能快的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他,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巨作《老人與海》。

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科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博士宣布說:“勇氣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題,是使人敢於經受考驗的支柱,勇氣能使我堅強起來,迎戰缺乏勇氣時看來是嚴酷的現實,敢於喝退大難臨頭時的死神。”

《紐約時報》文學評論家撰文說,毫無疑問,瑞典文學院將這一年的獎金頒給了最佳人選。

有人評論說,海明威參加過五次戰爭和六次革命,每次都親臨火線,出生入死,最近又連續兩次發生墜機事件,差點死於非命。

瑞典文學院之所以這麼快就頒獎給他,實在是怕他隨時都會被淹死或墜機死亡,沒有了機會。

但是不管怎麼說,他是繼劉易斯、奧尼爾、賽珍珠、福克納之後美國第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海明威在瞭望山莊收到了電報,他激動地熱淚盈眶,多少年的辛苦寫作,多少個夜晚的孤苦難免,今天終於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瑪麗和他的家人也多為他感到高興。

遺憾的是海明威當時兩次飛機失事,沒能親自去斯德哥爾摩領取獎金,隻能委托駐斯德哥爾摩的美國大使代表作家本人和他的國家出席慶典。

並代表海明威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內舉行的傳統宴會上朗讀了他從古巴寄去的答謝辭。

“勇氣有兩種,一種是體力上的勇氣,亦即臨危不懼的勇氣。另一種是精神上的勇氣,亦即不論受到外界當局的追究還是受到內在的力量即良心的譴責時敢於負責的勇氣。這裏,我們隻討論第一種勇氣。”

“臨危不懼的勇氣又分為兩種。一種可能是漠視危險,其根源也許出於個人軀體或者蔑視死亡,或者習慣如此。出於這幾種根源的任何一種勇氣,都應視為永久不變的勇氣。”

“另一種可能來自積極的動機,例如自尊心、愛國心、形形色色的激情。這種勇氣不是經常的狀況而隻是感情衝動。不難明白,這兩種勇氣表現的方式不同。”

“前者可靠,因為這成了人的第二天性,決不會舍他而去;後者則往往使人走得更遠。前者更堅定,後者更膽壯。前者使人判斷明確,後者有時提高其威力。兩者相結合就組成最為完美無缺的一種勇氣。”

海明威成功了,緊隨著諾貝爾獎而來的是普利策獎,《老人與海》風靡全世界。他的事業獲得了極大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