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艱苦歲月(7)(1 / 2)

第七節 決定定居歐洲

海明威結婚了,這個放蕩不羈的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歸宿,他熱情洋溢的籌劃著婚後與妻子的幸福生活。

雖然海明威壯誌滿酬,當時他的稿件也大都被一些雜誌社所接受,但是,一個無可規避的現實問題是,海明威結婚的時候還沒有工作。

為期兩個星期的蜜月很快就過去,這對新婚夫婦很快就回到了芝加哥,他們暫時居住在斯密斯先生借給他們居住的那棟公寓裏麵。

新婚夫婦共同計劃新的前程,力圖改變現狀。在斯密斯的家中單身生活固然是達到了原來的目的,但是海明威知道,他不能采取這種常見的自以為高明而實際空虛的態度。

任何一顆大樹都必須紮根,否則就會像個蛋殼一樣站立不穩。

就在這年秋天,舍伍德·安德森從巴黎回來了。他們來看望這對新婚夫婦,順便給他們帶來了好消息。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國著名作家,他們的交情開始於東芝加哥100號的公寓中,他對海明威影響很大,是海明威初涉文壇的引路人。海明威的第一本書《在我們的年代裏》就是由於他的幫助得以出版發行的。

當時巴黎是先鋒派文學的中心,法文作家和英文作家均車集巴黎,舍伍德相信海明威在那裏能更好地吸取各家之長,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法國和德國都是好地方,”舍伍德這樣對海明威夫婦說,“通貨膨脹難以控製,但是隻要有幾塊美元,兩夫妻就能過王族一樣的生活。花不了幾個錢,一個作家所需要的舒適和環境就都有了。”

舍伍德先生的這句話很有誘惑力,打動了正好無所適從的海明威夫婦。

海明威夫婦充分考慮了這番話。海明威可以寫作,而哈德莉則可以弄音樂。

恰好在這個時候,哈德莉的叔父阿瑟去世了,她又意外地獲得了一筆8000美元的遺產,再加上她原來所得父母的遺產,這筆錢足以使海明威夫婦這趟歐洲之行衣食無憂。

海明威夫婦又到多倫多去了一趟,去找《多倫多明星日報》商量工作和稿酬的事情。

早在海明威為《全國互助合作》雜誌工作的時候,《多倫多明星日報》的主編約翰·博恩有意聘請他。海明威找好友克拉克商量,克拉克就是《多倫多明星日報》的特寫版編輯。

克拉克給他出主意,說他現在的工資是周薪75元,而實際上是50元,可以提出要90元,海明威則提出要85元,所以當時雙方並沒有談妥。

舍伍德先生給海明威提出了建議,讓他到歐洲去生活,於是海明威專程去了一趟多倫多,這一次他與《多倫多明星日報》達成了一致。

海明威作為《多倫多明星日報》在歐洲的常駐記者,在歐洲期間,所寫文章按篇付酬,外出旅行搞特寫報道時,周薪75元,費用實報實銷。

海明威已經長大成人,不需要橡樹園了。他也不需要芝加哥和報界了。他願意回到他初次遭遇大悲劇的血汙沙場上去。從那兒,他將作為一位作家來征服世界。

海明威夫婦動身前,舍伍德專門為海明威寫了幾封友好的介紹信給巴黎一些知名人士,如龐德·斯泰因、西爾維亞·比奇和劉易斯·加蘭蒂爾等,信中說:“海明威是一個有卓著才華的年輕人,我相信他總有一天會嶄露頭角的,他曾經是一個頗負盛名的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