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艱苦歲月(4)(1 / 2)

第四節 被父母趕出家門

海明威是一個多重性格的傳奇人物,他的性格太過複雜,這個已經上過戰場,負過傷,和阿格妞絲有過一段風流韻事以及在報社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的年輕人,卻依舊像一個小孩子一般。

海明威喜歡釣魚,每每她母親喊他吃飯的時候,他總是堅持要釣到一條大魚才肯走,而且還要讓人都認為這條魚是他特地釣上來的。

海明威的母親本來就患有周期性神經分裂症,海明威的幼稚行為讓她的思想更加的敏感,一有風吹風吹草動就會緊張上半天。

海明威又是一個性格嫉妒叛逆的青年,不喜歡橡樹園中各種清規的約束,於是,他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不斷地積壓,再積壓,終於有一天,兩者爆發了衝突。

海明威與母親之間的衝突醞釀已久,無可避免。這不僅是海明威與父母矛盾的激化,也是他叛逆行為與橡樹園宗教傳統的一次交鋒。

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大都是和諧相處。但是海明威卻同時與父母都有著激烈的矛盾。

客觀地說,海明威與父親的關係還是不錯的,雖然父親表麵上看上去很凶,但是因為小時候母親對他強製性的要求太多,所以使得海明威的內心自然而然的偏向於父親。

但是當海明威長大以後,他和父親之間的衝突也就隱隱的表現了出來,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矛盾,就是海明威的行為很孩子氣,從來都沒有家庭觀念,也不管家裏的事情。

在海明威上中學的時候,父親在夏季別墅附近購買了一處農場,放暑假的時候,海明威就在父親的農場裏麵幫忙幹活。

父親希望兒子能夠多在農場裏幹活,但是海明威每日割草、收馬鈴薯和豆子,工作時間很長。而同樣酷愛漁獵的海明威對這些家庭雜務頗感厭煩,這是他與父親產生摩擦的原因之一。

父親不僅把漁獵本領傳授給兒子,還要向兒子灌輸清教徒的道德規範,這是海明威最反感的。尤其是自己成人之後,父親仍像教小孩似地指指點點更使他難以接受。

另外,海明威從歐洲回來後,埃德要兒子割去扁桃腺,這是海明威童年的舊傷。

父親請自己醫學院的好友為兒子做手術,手術相當成功。但海明威卻對此抱怨不已,因為在動手術的時候沒上麻藥,讓他受了不少罪。雖然手術不是父親做的,他卻把怨氣發泄在父親身上。

由於海明威對父親的敵對情緒,使父親在家庭衝突中自然偏向格雷絲,而指責他的不是。

說起海明威和母親的衝突,那是由來已久,從童年時期的家庭培養中就已經展露出來這種矛盾。

母親為這個叛逆的兒子傷透了心,她對孩子的一片苦心海明威卻一點都不理解,反而是處處碰壁,時時傷心。

母親教兒子學音樂,兒子卻拉斷大提琴弦以示抗議,並在不久之後就放棄了學琴。她想把兒子培養成斯文知禮的紳士,兒子卻迷上了拳擊,並經常弄得遍體鱗傷。

母親一直為兒子的婚事操心,她一直希望兒子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小家庭,因此不斷地把溫柔賢淑的女孩子介紹給兒子,誰知道被兒子要與女演員訂婚的消息嚇得半死。

母親希望兒子能夠上大學,可是他卻一心要上戰場。沒把母親給氣死。

好不容易兒子退伍歸來,格雷絲舊話重提,讓兒子讀名牌大學,可說死海明威還是不去。他根本靜不下心來讀書,在他有過如此廣泛的經曆後,正統教育對他來說已屬多餘。

按照海明威的說法,母親因為在童年時期外祖父的早逝而缺乏教養,成年時又不恰當地放棄了她的音樂生涯,所以形成了她暴躁的脾氣。

海明威認為母親在音樂上取得的一定成就有虛假成分,說格雷絲不注重品德修養,為人又冷酷無情。父母的吵架使他心煩,而爭吵的結果是埃德屈從格雷絲。

母親患病住院期間,是海明威在橡樹園最愉快的一段時光,因為這時候,孩子們都擺脫了她的管教約束,他們也從未去探視這位“母老虎”。

海明威所作出的這些說明咋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其實大謬不然。不管是哪點都是站不住腳跟。

其一,外祖父死的時候,格雷絲已是23歲的成年人。再者,格雷絲患的是傳染病,父親是怕孩子們傳染而不讓他們去醫院探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