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皇後一席話,使唐太宗頓時省悟,以後對魏征更加器重。魏征死後,太宗深感悲痛,親臨魏征靈堂慟哭,追贈他為司空。太宗後來對人說:“用銅來作鏡子,可端正衣冠;拿曆史來作鏡子,可以知道朝代的興亡更替;拿人來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經常保持這三麵鏡子,以防止自己的過失,現在魏征去世了,我丟了一麵鏡子啊!”

例3

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攻鄭。兵臨城下,鄭文公命燭之武去說服秦國退兵。

燭之武趁夜來到秦國軍隊的營門前放聲大哭。秦穆公聞報,便親自接見了燭之武。

燭之武說:“老臣哭鄭,也哭秦,鄭國滅亡在所難免,並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國呀!秦晉合兵攻鄭,即使勝了,對秦國也是無益而有損。因為秦國在晉國的西麵,與鄭國相隔千裏,無法越過晉國占鄰鄭國的一寸土地。而鄭和晉相連,勝利後領土必然全部歸晉。秦晉兩家本來勢均力敵,可是晉國若得到鄭的地盤,力量就會大大地超過你們,且晉國曆來言而無信,這些年他們天天擴軍備戰,今日拓地於東,滅鄭;它日必然會拓地於西,攻秦。君不見,晉國假途伐彼的教訓嗎?

秦穆公聽了覺得有理,便悄悄撤兵了。晉國自覺孤掌難鳴,便也班師回朝了。

不論個人行為還是國家大事,無不關呼利害,趨利避害是每個人都會作出的選擇。所以,在辯說中說明利害得失,進而指明方向,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二、緩解批評時的尷尬

1.“說話”批評術

例1

法國式的幽默可以概略地說是一種富有批判精神的機智笑話,例如:

在某餐廳,一位已經喝得酩酊的客人,從座位上走出來,對站在其附近的服務生大聲地嚷道:

“喂!小子!廁所在哪裏?我要去小便啦!”

於是,服務生畢恭畢敬地回答道:

“是的,先生,廁所是在大廳最裏麵向左轉後,通道的盡頭。入口處的門上寫有‘紳士’兩字,不過您也可以進去。”

例2

在某餐廳內用完餐的一位紳士把店主叫了過來說:

“你店裏的廚房實在幹淨得令人佩服!”

“多謝您的誇獎,實在不敢當。可是您從未參觀過我們的廚房,對裏麵的情形怎麼會這麼了解呢?”

“這不用看也知道啊!你店裏的每道料理都帶有肥皂味呀!”

上麵兩則笑話,其實都帶有強烈批評意味,但聽者是一定會感到慚愧臉紅,但並不致於發怒吧!

現代人對於這種寓斥責批評於笑談的說話方式,似乎很不行。所以試著學習一點法國式的笑話或許是很有用的。

例3

法國家喻戶曉的幽默大師小仲馬先生曾幫一位律師修改劇本,而讓該律師的劇本大受歡迎。可是,那位律師不但一點也不感謝小仲馬,而且還經常在人前炫耀那是他自己的才華。對於律師的這種言行,小仲馬說:

“他的確是一位優秀的律師,而且是一位會利用我的時間來寫劇本的人。”

例4

十八世紀蘇格蘭的詩人巴恩斯,有一天在碼頭親眼看見一名水手救起了一名差點溺水而死的富商。可是,當那位富商蘇醒過來時,卻隻拿出一先令給水手作為謝禮。

此時,現場圍觀的群眾,都為這位富商的吝嗇感到憤怒而群起抗議。巴恩斯見狀,就上前製止群眾說:

“各位,算了吧!那個人的生命值多少錢,他自己是最清楚的。”

在批評比自己自身高的人隻要話說得幽默,就很圓滿。

例5

有一天,路易十六傳喚黎朋諾魯到宮中來:

“黎卿,我目前正遇到一些關鍵性的難題,希望你能很率直地給我一點建議,告訴我應該怎麼做才好。”

據說黎朋諾魯當時便很快地回答道:

“陛下,請您就做出國王的樣子吧!”

2.蘇東坡式的幽默

在商業上事物的對錯很多是不允許馬虎帶過的。

像公司內的計劃,生意上的洽談或契約等,總會有意見不一或可否難斷的情形,然而無論如何,最後仍非交待清楚不可。

而往往在下決斷或批判時,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那麼要想順利地提出自己的批評而又能保住人際關係,這可就非求助於幽默的說話術不可了。

例1

有一天,一位秀才興衝衝地拿著自己寫作的詩,到蘇東坡處請教。蘇東坡讀完他的詩後,說:

“100分!”

秀才真是喜出望外,不過他卻硬是要求蘇東坡進一步說明何以會得滿分。於是蘇東坡淡淡地說:

“你的聲音有七十分,剩下的三十分就是你的詩。”

在公司內上司或許可應用這則軼事來評論部屬的不精確計劃書:

“你的字可得九十分,剩下十分就是你的企劃案的得分。”

例2

美國著名的幽默作家馬克·吐溫也創造了許多批評式的幽默。有一次,一個人帶著自己寫的作品來請求批評。

“不管您有任何感想請盡管明言。”

這個人非常謙虛地說道。可是馬克·吐溫並不直接回答。隻說:

“哦!不,還是讓我們保持友誼吧!”

例3

這是德國的著名作曲家布塔姆斯的軼事。

有位年輕的作曲家帶著他自己的作品來請教。隻是布塔姆斯看了樂譜後,卻說:

“你用的這五線譜的紙,實在很好,這是哪裏買的呢?”

例4

有一天,某人帶著兩本劇本來請小仲馬寫評語。

小仲馬看了其中的一本後,就下了評語說:

“另外一本比較好!”

“咦?可是另外一本您並未過目呀!”

“哦!我想應該不會有比我看的這一本還差吧!”

例5

批評並不一定是上對下的專利。在下位者要批評上位者時,請參考下例。

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自己作了一首極其拙劣的詩文。有一次他就把這詩文拿出來向當時的大詩人勃懷特請教:

“你看!我寫得如何呢?”

勃懷特一時之間實在不知該怎麼回答,隻好據實答道:

“陛下神通廣大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陛下如果有意要作一篇拙劣的詩文,那麼這種作品一定還是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