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3 / 3)

6.為老師祝壽

吃過早飯,楊振寧又和往常一樣來到了辦公室。他站在高大的書架旁,目光停留在一本雜誌上,這本雜誌的名字叫《現代物理評論》。

由於年代久遠,書紙都已泛黃。這是1941年的秋天在西南聯大吳大猷教授送給他的。40多年過去了,他一直珍藏著這本雜誌。睹物思人,這本雜誌引起了他對老師的思念。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自己已由原來的風華少年步入老年,但在內心深處,一直保留著對吳大猷教授的深深的敬意,是吳教授把自己帶入了對稱原理與群論這個領域,自己以後的工作及成就,都與此有關。幾十年來,他經常給吳教授寫信,吳教授每次到美國來,師生倆總要見上一麵,但吳教授每次都是來去匆匆,楊振寧無法向老師表示自己深深的敬意。

後來,吳教授去了台灣,楊振寧想專程前去拜見,可一直沒有機會。兩個人已有3年時間沒有見麵了。

楊振寧忽然想起,今年是吳教授80大壽,到時候一定要親自去台灣為老師祝壽。他立即提筆給吳教授寫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心願。很快,楊振寧收到了老師的回信,信上說,大家工作都很忙,決定不舉行生日祝壽活動了。讀完信,楊振寧感到很失望。可是不久,機會來了。一天,楊振寧收到台灣寄來的一份會議通知,他立即決定借7月份參加會議的機會,提前為吳教授祝壽。

1986年7月28日,楊振寧和夫人杜致禮一起飛抵台灣。得知自己的學生要來台灣,80歲高齡的吳大猷興奮不已。

這一天,他早早地來到台北中正機場的停機坪航空橋上,佇立迎候3年未見麵的自己最得意的學生。飛機徐徐降落了,楊振寧剛步下飛機,一眼就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吳教授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

楊振寧三步並作兩步走向吳教授,高興而急切地問:“老師,您身體還好吧!您去年住院,現在身體怎麼樣?”

關切之情溢於言表。吳教授緊緊拉住楊振寧的手,頻頻點頭:“還好,還好!”

因為楊振寧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也因為楊振寧是第一次來台灣,他的台灣之行成為當時台灣新聞界關注的焦點。

在中正機場華航貴賓室,楊振寧被一群記者圍住了。鎂光燈閃爍,他接受了記者的簡短采訪。記者:“您跟吳院長的一段師生情誼中,您認為他給您的最大指導是什麼?”

楊振寧:“我在1938年進西南聯大時就認識吳先生,第一次聽他的課是1941年。

1942年在西南聯大需要寫學士論文,我的論文就是吳先生指導的。這篇論文對我一生影響很大,我一直覺得非常受益,也非常感謝吳先生。”

此次台灣之行,了卻了楊振寧要拜見吳教授並為吳教授祝壽的心願,師生二人在一塊兒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楊振寧雖說成了世界名人,但他對所有教過自己的老師,都懷著一份深深的敬意。當他得知自己的老師費米病重的消息,心中非常著急。

在費米彌留之際,他風塵仆仆地趕到芝加哥,出現在費米的病床前,探望自己的引路人。當他在香港講學時,得知王竹溪先生病逝的噩耗,悲痛之餘,匆匆趕往北京,悼念先生,安慰師母。

楊振寧這種尊重師長、不忘師恩的行為,在科學界一直被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