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自古以來,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將軍當初不也是本著這個想法而投奔了劉備嗎?”見他這般扭捏,申耽索性捅開了那層薄紗,打開窗戶說亮話,“隻是,明主何其難尋也。請問將軍,如果當今天下,真的有明主降臨,我們該不該去投奔他呢?”
帳內頓時安靜了下來。孟達定定的看著他,半響不作聲。
申耽被他瞅得心裏發麻,額頭上悄然冒出了豆大的冷汗。該死的,怎麼就這樣說了出來了?要是孟達真的象馬超一樣,把這些話上報給劉備,隻怕自己的人頭就要落地了。可是,轉念一想,今非昔比,劉備還會相信孟達的話嗎?孟達心裏肯定清楚得很。想到這裏,他心裏輕鬆了許多。
果然,孟達長歎一聲,起身離座,對著他長揖到底:“一語點醒夢中人。多謝義舉兄直言勸告。達受教了。”
申耽心裏的石頭終於落地了,連忙雙手扶起了他;“能為將軍謀劃,是末將的福分。”
兩人頭挨著頭,開始密謀起來。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們一拍即合,很快就商量出了一個大致方案。先由申儀去跟曹營那邊溝通溝通。當年,張魯降曹後,很多漢中的將領都跟著去了曹地。有不少人已經得到了曹丕的賞識。申家是上庸的屈指一數的大族,自問也有些人脈。
之前,為了得到劉備的信任,申耽把自己的族人和妻兒子女全遷去了成都居住。現在,他準備投奔曹營了,自然第一個就要想辦法把人給遷回來。
可是,該找個什麼樣的借口呢?孟達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為什麼不向諸葛亮學習呢?諸葛夫人可是帶著一兒一女好好的呆在荊洲守著“發跡之地”。
很快,申耽就向劉備請求:他的老母年歲已高。在成都居住不到一年,但凡變天,她渾身的關節便疼痛難忍。經名醫診治,是因為在成都水土不服之故。老母本是南陽人。故而,他想讓劉備批準他派自己的兒子們去南陽蓋個小宅子,接老母過去貽養天年。
劉備是以仁義著稱的。人家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通話,就隻是為了一個“孝”字。可是,申氏兄弟守著益州的門戶,劉備一時也決擇不了,便喊來諸葛亮商量。
諸葛亮看過之後,堅決反對,並建議劉備給劉封提個醒,讓他好好看好這對兄弟。
劉備沒有異議,照辦了。
申氏兄弟和孟達一商量,又生一計。
申耽再一次向劉備遞交了申請。這一次,他要辭掉一切職務,親自去南陽給老母蓋宅子。隻留申儀依舊在軍中任職。
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削去申家一半的實權,劉備有些心動了。申家久居上庸,說實話,他心裏對這兩兄弟一直很是忌憚。
劉備又找來了諸葛亮,苦著臉歎道:“孔明,我已經派人去申府探望了申老夫人。她確實關節疼痛難忍,不能行走,終日躺在臥榻上。再說,隻是申耽陪申老夫人去南陽。申儀還是照樣留在新三郡呢。不批準的話,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
他心裏的那點彎彎心思,又怎麼能逃過諸葛亮的法眼?
羽扇輕揮,他淡淡的答道:“既然如此,但憑主公定奪。隻是,亮還是那句話,請主公一定要告誡少主,讓他時刻注意申儀的一舉一動。”
劉備見狀,心裏也很是不喜,暗道:若是孝直(法正的字)在,絕對不會這樣說。唉,自從荊洲失利後,孔明的疑心越來越重了。
於是,申請算是通過了。
申耽將手裏的兵權和政務全部移交給了劉封,帶了二十來個親兵風塵仆仆的回到了成都。
申老夫人聽說可以回南陽居住,高興的不得了,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就飛過去。
申耽拗不過她,隻好把原計劃略作修改。把臨時蓋宅子變成了買屋置地,回南陽落戶,當土地主。
劉備好人做到底,表示了充分的理解。老小老小,老人有時就跟個小孩子差不多,任性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