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魏征這樣的建議,李密部下的一個將領裴仁基在討論會上也提出了。他主張乘王世充出兵東下,洛陽空虛的時候,在兵分兩路攔截王世充東進的同時,派騎兵進攻洛陽,迫使王世充回兵支援,這樣使他首尾難顧,必然能大獲全勝。但是李密很多其他的部下,如單雄信等,輕敵麻痹,要求速戰。李密同意了他們的速戰要求,親率大軍駐紮在偃師城北,列營卻不設壘,準備快速結束戰鬥。結果正如魏征所料的那樣,在王世充的火攻與偷襲下,瓦崗軍全軍潰敗。
瓦崗軍失敗後,在將士潰散、振興無望的情況下,李密迫不得已率殘餘隊伍去長安投奔了李淵。魏征跟李密一同前往。李淵是隋朝的太原留守,當時天下大亂,誰不想在亂世中分得一杯羹呢?於是在他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下,在太原起兵,不久就占領了長安,改國號為唐。
魏征跟隨李密投靠李淵後,也就成了李淵的部下。但是不久,李密因不受重視,借出外執行任務的機會又打出了反唐的旗號,結果被唐剿滅。可想而知,魏征曾經是李密的舊部下,在這種情勢下,他的處境就更是惡劣了。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更是為了取得李淵的信任,魏征自告奮勇,願出使太行山以東地區,收降當時據守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的實力較大的瓦崗軍的殘餘部隊。李淵為了更快地統一全國,當然對魏征的這個提議非常讚同,於是就任命魏征為秘書丞(管理國家檔案圖書的官),去完成這個任務。當時駐守在黎陽的是徐世勳,他和魏征都曾是李密的部下,所以兩人當然是老相識了。
當魏征到了黎陽之後,就給徐世勳寫了一封信,信上說:
“自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群雄逐鹿中原,一時間有勢力的隊伍數不勝數。想當初,李密率瓦崗軍起兵反對隋朝的時候,號令一出,天下雲集響應,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控製了隋朝的半個天下。結果後來,被王世充戰敗,元氣大傷,隻好投靠了李淵。現在瓦崗軍的主力已經不複存在,您可以倚靠的根基都不存在了,當務之急,您不該看清形勢,重新選擇嗎?再說現在李淵占據關中寶地,曆來此地都是兵家取勝之地,如漢高祖劉邦等,再加上李淵的部隊兵強馬壯,得天下隻是早晚的事了。再來說說您的處境,您現在所占據的黎陽,是取天下者必爭之地,您現在應早些認清形勢,作出打算,如若不這樣,您將會後悔莫及啊。”徐世勳看了魏征的信,覺得很有道理,又聽說李密已經被殺,就決定率部投降李淵。就這樣,魏征沒費一兵一卒圓滿地完成了此次出行的任務。
接著不久魏征又去魏州勸說自己的老朋友元寶藏,勸他一起也歸順了李淵。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正當魏征在黎陽為李淵奔走遊說的時候,河北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領兵南下,攻占了黎陽,當時魏征還在黎陽,沒來得及離開,於是成了竇建德的俘虜。竇建德是個在農民起義軍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農民領袖。起義後,因為英勇善戰,而且在戰爭中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得到了起義將士的一致擁護,勢力逐漸壯大。並在樂壽(今河北獻縣)自稱長樂王,建立了帝製,國號是“夏”。魏征被俘後,竇建德早已聽說過魏征的盛名,就任命他為自己夏國的起居舍人(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官)。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竇建德和李世民在虎牢關展開了一場惡戰。但是竇建德驕傲自大,根本不聽取部下正確的意見,與李世民軍隊在虎牢關采取正麵決戰的行動,以十萬之眾對抗李世民的數千騎兵,結果被李世民的騎兵擊潰,竇建德本人也被俘獲。魏征乘亂又逃回了關中,回到了長安。
回顧魏征從隋末加入朋友元寶藏的義軍到後來投奔李密的瓦崗軍,後又在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呆了一年多的時間,魏征前後共度過了大約四年的軍旅生涯。尤其是後兩次在農民起義軍中的兩年多的活動中,使他對下層民眾的要求、疾苦和社會狀況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這段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對他今後一生的政治思想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