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領軍之師(6)(2 / 2)

廖靜文雖然非學畫出身,卻對徐悲鴻的每一幅作品都非常熟悉,大部分作品上麵都有畫家親筆寫下的幾個字:“靜文愛妻存。”這裏有著怎樣深沉的愛與歉疚,徐悲鴻不能再陪伴妻兒,隻好把所有畫作留給他們。

休息片刻,語速雖慢,但頭腦非常清晰的廖靜文女士繼續在我們的鏡頭前訴說起來:“悲鴻很不幸的就是他死得太早了。58歲,太年輕了。如果他能多活10年或者20年,我想他會畫更多的畫,也會培養更多優秀的畫家。這是我很難過的一件事,也是我沒有法子代替的事。悲鴻在會上腦溢血之後就死在醫院,我在醫院守了兩天三夜。悲鴻是個很堅強的人,他生前不論任何困難,他都要克服。所以這兩天三夜,我想他一直是在掙紮中。不到最後,他不會停止呼吸。

通常一般高血壓死都是很快,但是他兩天三夜才死,說明他的性格,他一定是在掙紮,兩天三夜,對病人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而且死的時候,他是睜著眼睛的,沒有閉上眼睛。說明他不願意死。有很多死的人,很安詳地閉著眼睛,但是悲鴻那麼有毅力的人,他掙紮到最後,不能活了,他也不閉眼睛。我能夠了解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與世長辭,享年58歲,去世時不曾瞑目,像是還有對人間無限的留戀與不甘,也許,以徐悲鴻的性格,實在不願意向死神服輸。畢竟58年的一生實在是太短暫了,他還有多少未完成的創作和美術教育的理想?他一生如奔馬,不曾停息過奔騰的腳步,如此短暫的生命讓他如何能甘心呢?倘若徐悲鴻再多活20年,也許他對於中西融合的國畫改良的探索還會有新的突破,他的不朽傑作還將更多。

命運就是這樣莫測,但似乎也暗含著某種必然。回顧大師的一生,上天似乎在造就一個天才的同時,也讓他接受那多舛的命運。

如果沒有經曆過童年的苦難,少年的磨礪,青年的顛沛流離,壯年時期的潛心創作和在美術教育上的嘔心瀝血,就不會有那樣撼人心魄的作品和作品背後傳遞的精神力量與堅定信念。從最初立誌改革頹敗的中國畫到遠赴歐洲求學尋找方法,從選擇寫實主義繪畫道路到建立以素描為基礎的美術教育體係,從一個畫家到畫壇領袖,徐悲鴻,注定是獨一無二的。

廖靜文在徐悲鴻去世後,將他所有的畫作與收藏捐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能夠來到徐悲鴻紀念館觀賞和學習大師的作品。

今天,我們迎來了藝術的百花齊放,中國的當代藝術抽象繪畫一度掀起國際追捧的熱潮,以至於在徐蔣體係下完成中國學院派美術專業教育的很多人,開始懷疑徐悲鴻所推崇的寫實主義是否阻礙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徐悲鴻錯了嗎?不,文化本就多元,時代需求各有不同。今人又如何能以當代的環境去評價徐悲鴻的時代選擇呢?不論後人如何評說,徐悲鴻都在中國最為特殊的百年,踐行著一代巨匠方能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