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問題五:對子女的健康狀況過分憂慮。有的父母時常會毫無原由地擔心子女生病,或是營養不良。在這類家庭長大的子女容易對自身的病痛極盡誇大,尤其期望在“病”中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且以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來控製家人。
6.問題六:嚴厲苛刻。有的父母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要想讓子女未來有出息,體罰教育不可免。在這類家庭長大的子女習慣看別人臉色行事,通常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害怕受到處罰,極易形成雙重性格,缺乏自信,沒有勇氣接受新挑戰。
7.問題七:疏於照顧。有的父母因忙於事業或生計對孩子疏於照顧,致使孩子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被忽視。這類家庭的子女往往較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沒有歸屬感,缺乏自我意識,不知何去何從,容易產生絕望情緒。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以上情況,早期的教育應該是全麵的素質教育。與智商超常相比,讓孩子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和優良的性格更為重要!
王東華點評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早期教育正日益受到中國家長的重視。馮德全教授在中國早期教育的研究、實踐和推廣領域中,可謂居功至偉。他的“早教方案”至今已進入數百萬個家庭,培養了成千上萬例成功典型。胡軼群老師正是“早教方案”的忠實實踐者和推廣者之一,她和家人對外甥女小祥應實施早期識字閱讀教育的成功經驗,體現了“早教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稱得上是“早教方案”的成果之一。
那麼麵對這一個案,更多願意對“早教方案”參照執行的家長又該從胡軼群老師身上學習到一些什麼呢?
首先,應該學習胡軼群老師對早期識字閱讀教育的清醒認識。
當一種新的理論出現之後,通常有三種命運:一種是遭到保守者的反對和拒絕;另一種是剛開始會被一些人欣然接受,但這些人往往是熱情大於理性,所以在還沒有深入領會它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地實施,結果一旦遇到各種不可預料的實際困難,就懷疑了,動搖了,打退堂鼓了;還有為數不多的一些人,他們既不乏熱情,也不乏理性和睿智,他們在經過冷靜而深入的思考之後,才付出最大的誠心和耐心去實施,並最終以自己的成功實踐證明新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胡軼群老師無疑屬於第三種人,所以“早教方案”才會在她的手中轉化為紮紮實實的豐碩成果。
在早期識字閱讀問題上,當今不少家長還普遍存在著一些誤區,正如胡軼群老師在文中所指出的:他們有的貪多求快,盲目追求識字的數量和速度;有的不顧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用傳統的小學教育模式來教幼兒識字,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有的把早期識字等同於早期教育,忽視孩子身體、心理、性格等方麵的培養,結果教育出了“頭重腳輕”的“畸形兒”等。正是這些片麵認識和不正確的教育方式,造成社會上某些人對早期識字閱讀的誤解和詬病。
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有正確的行動。這一規律在早期教育領域同樣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其次,應該學習胡軼群老師在實踐中摸索出的這一套非常細致到位的早期識字閱讀方法。
正確的理論與成功的實踐之間總有著不小的距離,這個距離往往不是理論的提出者就能全麵、徹底解決的,主要靠實踐者去探索、去消除。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成功的實踐者與一個正確理論的提出者同樣是值得尊重的,同樣是偉大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對於那些傑出的父母和實踐者們總是充滿了敬意。沒有他們的認真實踐,再好的理論也無法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
胡軼群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可敬的實踐者,她真正做到了把理論與自己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摸索出了一套非常適合於小祥應的早期識字閱讀方法。她的環境濡染法、生活課堂法、兒歌識字法、電視參與法、古詩識字法、看地圖識字法、成語識字法、觀察提問法、故事識字法、遊戲識字法、謎語識字法、聯想識字法,既有對“早教方案”的具體化,也有自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的新探索。其中的電視參與法尤其值得稱道,她利用現代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電視,實現了孩子從愛看電視節目到熱愛識字閱讀的興趣遷移。這一實踐成果無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廣大家長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應該注意的是,胡軼群老師的早期識字閱讀方法雖然豐富多彩,但我們的家長同樣不能照搬照抄,而應像胡老師那樣,領會其精髓,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