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節 講故事是教育孩子的最好形式(2 / 2)

我說:“你能告訴我是怎麼回事嗎?”

她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敘述起來:“早晨,我來到幼兒園,看到飼養角有很多小朋友圍在一起。我擠進去一看,小白兔的腦袋不知被哪個可惡的家夥咬去了半個,耳朵隻剩了一隻,僅有的那隻耳朵就剩下一點點連著那半個腦袋。看著可憐的小白兔一動不動地躺在亂樹枝裏,它那紅紅的眼睛依然睜得大大的,好像在向我們訴說昨晚的不幸。我心裏難過極了。老師說,小白兔可能是被黃鼠狼咬死的。我們把小白兔埋在一棵大樹下,我和我們班的小朋友都傷心地哭了。整個上午,我都不知怎麼過來的。學琴的時候,我給小白兔彈了一首曲子,算是為它送行吧!”

當時,我被她純真的情感和生動的講述深深地打動了,竟也差一點掉下淚來。

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嬰幼兒早期識字的最終目的就是早日進入閱讀,在讀書中增長知識、啟迪心靈、陶冶情操,從小養成愛書、愛讀書的良好習慣。教育孩子,苦口婆心的說教遠遠比不上擬人化的故事作用大。

如何引導孩子講故事

孩子都喜歡聽奇妙美麗的故事,愛聽故事是幼兒的天性。胡軼群老師認為家長應該抓住孩子的這一天性,指導幼兒學會講故事。這樣不僅能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提高幼兒的智力,豐富幼兒的知識,並能培養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但是胡軼群老師也明確指出,要使幼兒把故事講好,講得更生動,要講究點方法。那麼,家長應當如何正確地指導寶寶講故事呢?

1.多複述。一個故事多講幾遍,複述後可簡要給孩子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教孩子學故事中的對話,在大人不斷啟發幫助下,最後發展到讓孩子自己能複述整個故事內容。

2.輪流講。如大人先講一個,孩子後講一個,比比看誰講得生動。記住:隻要孩子講得不錯,應多給鼓勵,這樣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3.接著敘。先由大人講一段故事,讓孩子根據故事的發展接著講下去,大人可以假設幾種結局,以引導孩子打開思路,發展想象的空間。

4.作評論。當你給孩子講完一個故事後,讓孩子根據故事內容,對其中人物的行動、品質的好壞等做出評議,這樣可培養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5.多設問。在講故事過程中,如遇到問題,可設一個特定的條件,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如上學時下雨了,沒帶雨傘怎麼辦,皮球掉進溝裏如何撈起來,大人不在家突然起火時你該如何辦等等,這些有助於調動孩子豐富的想象,鍛煉其擴展性思維。

6.勤遊戲。故事熟悉了,可引導孩子將故事的形象、場麵等動手畫出來,或用紙板剪貼,或用膠泥捏成各種形象,在桌麵做表演遊戲。將聽、看、想、說、做結合起來,孩子既有興趣,也對智力發展大有益處。

7.常表演。孩子最具有表現欲,總希望自己的行為、話語受到大人的讚揚。大人要常引導孩子一起通過對話、動作和表情來再現故事。鼓勵常表演,在遊戲中學習,孩子開心,收效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