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節 講故事是教育孩子的最好形式(1 / 2)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對很多故事百聽不厭。實踐證明,無論是個體教育還是在幼兒園中的群體培養,用講故事來進行教育是孩子最樂於接受的形式。在故事中識字,效果同樣非常顯著。

小祥應最喜歡聽“機智的小山羊”的故事:

有一隻小山羊去看望外婆,到外婆家要經過一座很高很高的獨木橋。小山羊上了橋,走著走著,忽然前麵來了一隻大灰狼。小山羊想退回去,可是回頭一瞧,後麵又來了一隻凶惡的金錢豹——多麼糟糕!小山羊嚇得心怦怦直跳。

隻聽見狼對豹說:“喂,羊是我的,我先看見它上的橋!”金錢豹磨著牙齒對大灰狼說:“哼,我早就盯著它了!”它們兩個誰也不讓誰,都想獨吞這隻又肥又嫩的小山羊。

在它們兩個爭吵的時候,小山羊定了定神,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好辦法。小山羊對狼和豹說:“狼大哥,豹兄弟,你們不要吵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先看見我的。這樣吧,你們兩個比比眼力,誰的眼力好,我就心甘情願地讓它飽餐一頓。”狼和豹都說好。

小山羊指著橋下清澈的河水說:“請看,清水裏麵什麼魚在歡跳?”狼撅起屁股向河裏看,豹翹起尾巴往河裏瞧。突然,小山羊用盡全身力氣頭一撞,腳一蹬,隻聽見撲通、撲通兩聲,兩個強盜都掉進了河裏。河水在輕輕地流,浪花在嘩嘩地笑,不一會兒,河麵上不見了大灰狼,也不見了金錢豹。

小山羊挺起胸,昂起頭,不緊不慢地走過了獨木橋。

聽完了這個故事,我們問小祥應:“故事中都有誰呀?”小祥應一邊回答,我們一邊出示相應的漢字:小山羊、大灰狼、金錢豹;“小山羊要到哪裏去?要經過一座什麼?”出示漢字:外婆、橋;“小山羊最後想了一個什麼辦法戰勝了敵人?”讓小祥應邊回憶邊複述故事,鍛煉她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小山羊如果遇到狼和豹嚇得隻知道害怕和哭,下場會怎麼樣?”引導她遇到事情要學會動腦筋想辦法,要像機智的小山羊一樣聰明勇敢。

講“十二生肖”的故事,小祥應認識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講“昆蟲聯歡會”的故事,她認識了:蜜蜂、蝴蝶、蜻蜓、螳螂、蟋蟀、蜈蚣、蜘蛛……講“大森林裏的音樂會”的故事,她認識了:青蛙、大象、熊貓、百靈鳥……

因為小祥應能自己讀懂故事,所以特別喜歡讀故事書;又因為是處在記憶的最佳時期,所以很多故事看幾遍就可以全文背誦、講述。她周圍的小夥伴都非常喜歡聽她講故事,大家送她一個綽號叫“故事簍子”。

小祥應3歲那年在濰坊市廣播電台舉辦的故事大賽中,作為最小的參賽者參加了比賽,並榮獲二等獎。頒獎會上,因為她太小了,主持人把她抱上了領獎台,與同時獲獎的初中生、小學生站在一起,引來了觀眾的讚歎與喝彩。

經過早期識字閱讀,再加上聽的故事、說的故事多了,小祥應能說會道,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詞彙量和語言組織能力遠遠超出沒有識字閱讀能力的孩子。

記得在幼兒園上大班的時候,小祥應給我講過發生在他們班上的一件事:“今天,我們班的小白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