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積極鼓勵、引導孩子多看多問(1 / 2)

從小給孩子一雙愛觀察的眼睛,培養一種愛提問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益。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身邊處處都有科學,隻是缺少探索。培養愛觀察、愛提問的習慣如果同識字讀書緊密結合起來,更是能夠實現多贏。

我們經常跟小祥應玩“我問你答”的遊戲——

家長:“提問:媽媽和姥姥誰長得高?誰長得矮?”小祥應:“回答:姥姥長得高,媽媽長得矮!”然後認識漢字“高—矮”;“提問:媽媽和小姨誰長得胖?誰長得瘦?”“回答:小姨長得胖,媽媽長得瘦!”然後認識“胖—瘦”;“提問:爸爸和媽媽誰的鞋子大?誰的鞋子小?”“回答:爸爸的鞋子大,媽媽的鞋子小!”然後認識漢字“大—小”;“提問:大象和猴子誰輕?誰重?”“回答:大象重,猴子輕!”然後認識“輕—重”……

根據孩子認知能力的強弱和年齡的不同,可以增加或者降低問題難度,也可以更換不同類型的問題。如“提問:空中飛的有什麼?”“水裏遊的有什麼?”“小螞蟻有幾條腿?”“蜻蜓有幾隻眼睛?”“天空是什麼顏色的?”“下雨的時候太陽藏到哪兒去了?”“月亮什麼時候是圓的?什麼時候是彎的?”“媽媽喜歡吃什麼?爸爸為什麼不高興?”“花朵摘下來為什麼不久就枯萎了?”“孩子為什麼要上幼兒園?”……

另外,漢字當中還有許多形近字,把這些字集中起來讓孩子區分,也是鍛煉觀察力的好方法,如:“烏”和“鳥”,“未”和“末”,“大”和“犬”,“刀”和“刃”,“目”和“日”,“晴”和“睛”,“人”和“入”……想要分辨清楚這些字就必須仔細觀察,這就像觀察兩幅畫當中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一樣,可以讓孩子的觀察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小祥應的觀察力很強,常能發現別人忽略的東西。3歲多的時候,在動物園第一次看到白天鵝,媽媽疑惑地說:“怎麼看不出天鵝和家鵝有什麼不一樣?”小祥應說:“就是不一樣。家鵝頭上有個大疙瘩,天鵝沒有。”細心看去果然如此。我們大家都驚喜地誇讚道:“你眼力真好!我們怎麼就沒有發現呢?”她受到表揚特別高興。

常言說,“數子十短,不如獎子一長”。我們成人一定要注意保護和培養孩子這種發現的積極性,發現是一種能力。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發現常常被忽略了,當他們的發現得不到及時鼓勵時,他們便失去了發現的興趣,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小祥應之所以能有多種興趣,這與我們適當的表揚和細心的嗬護是分不開的。

有一次,小祥應在《濰坊晚報》上讀到“一婦女生了3胞胎”的消息,便拿著報紙問:“姥姥,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隻能生一個孩子,這個阿姨怎麼能生3個呢?”姥姥解釋說:“一次生3個和3次生3個是一樣的。”她又問:“那我媽媽為什麼不一次也生3個?”麵對孩子的追問,我們不知怎樣回答才恰當,但很高興小祥應能有這種善於聯想、善於提問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