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隻要教育方法得當,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取得突出成績,創造奇跡。
——早教的實踐者:胡軼群
小祥應,女,1993年3月生,出生後即接受“馮德全早教方案”的培養。兩歲半識字3000多個,誦讀詩詞上百首,能流暢閱讀《格林童話》《新編十萬個為什麼》等60餘本兒童讀物。4歲半讀完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少兒版),會1000以內加減法……其實隻要教育得法,普通孩子都能做到這些。本文以小祥應為例來說明“馮德全早教方案”的實施方法和步驟。
1993年,我姐姐的女兒小祥應出生了。因為她的爸爸媽媽工作忙,從滿月開始小祥應就住在姥姥家,主要由我媽媽照看。
我媽媽是一個雷厲風行、爽快、好學又喜歡探究的人。還是在1978年,她在報紙上看到,上海的馮瑕6歲會四門外語,能與外國人流暢對話;一個江西小男孩3歲識字兩個多個,能讀報紙和許多低幼讀物。這在母親心中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小小年齡的孩子,怎麼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由此,她對早期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收集大量古今中外幼兒教育方麵的資料。她發現許多王侯貴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進行教育,所以,才出現了項橐7歲為孔子師,甘羅12歲做宰相,駱賓王6歲作《詠鵝詩》,白居易11歲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千古名句。多年的理論積累使母親決定在外孫女身上做個實驗,看一看效果。這時,她通過郵購的方式,得到了馮德全教授的《早教方案》,更是如獲至寶、信心倍增。
小祥應3個月時,我們就開始教她認物、認人、識字,用這種方法發展她的注意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環境濡染法,這種方法也是嬰幼兒識字最基本的方法。
嬰幼兒認字不同於傳統的小學生認字,既不用做什麼計劃,也不要定什麼目標,而是讓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認識漢字。
她首先認識的漢字是媽媽、爸爸、姥姥等同她最親近的人的稱呼,做法是:把這些字寫在大字卡上,貼在孩子視線容易接觸到的地方,經常指給她看,讀給她聽。接下來再認識周圍的物品名稱。
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視覺語言學習環境,我們在房間裏的實物上麵都對應地貼上漢字卡片,如沙發上貼上“沙發”,電冰箱上貼上“電冰箱”,牆上貼上“牆”,窗上貼上“窗”,等等。每當小祥應精神好的時候,就抱著她在字卡前認一認,指一指,讀一讀。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她真的能記住,隻是想讓她“有事情做”,完全作為一種熏陶。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數天過後,還不會說話的她竟然能夠準確地辨認這些漢字。你問她:“孩子,門在哪兒?門呢?”她就會指指門;“燈在哪兒?”她就抬頭看看燈;“幫我找找地圖,地圖在哪兒呢?”她就咿咿呀呀地朝著掛有地圖的房間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