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強調一個觀念:小孩從母體出來不久就已經有情緒的表現了。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做個實驗,無論多小的小孩,如果你時常去看他,一看到他就對他笑,給他一點東西,久而久之,他隻要一看到你,就自然而然地會笑起來。相反的,如果你每次看到他,就表現出一副很凶的樣子,甚至擰他一把,擺出很不喜歡他的臉色,過不了幾次,小孩一定拒絕讓你抱、讓你哄,甚至一看到你就哭了。為什麼?因為他已經有了喜、怒、哀、樂,隻是因為他沒有讀書,不懂得使用詞彙,無法用語言表達而已。他雖然無法用言語,卻會用行動來表達,他的行動已經證明小孩的確有情緒的表現。我們怎能忽略孩子的智慧,認為他什麼都不懂呢?
就拿王乃慶來說,他9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帶他到百貨公司去,麵對各式各樣的玩具,他絲毫不感興趣,可是突然間他發現了一件他感興趣的東西,馬上就抱著不放,我們曾試著用其他的東西和他交換,他就是不肯,誰說沒有情緒的表現呢!
發掘和正確引導孩子的興趣
神童之父王則敏不像其他家長,他特別在意孩子的情緒,他認為哪怕隻是幾個月大的小嬰兒也是有智慧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對王乃慶總是給予充分的支持,為孩子提供學習的對象、學習的環境,使他對學習產生興趣。由此可見早期孩子可能喜歡搭積木、插拚圖、玩球、畫畫、識字,作為家長,我們不要忽略這些信號,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成為孩子學習的對象,因此需要對他們的興趣進行正確引導,以識字為例,教孩子識字,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有平常心,不要非識多少字不行,更不要和同齡小朋友比,比不上,就羞辱孩子,傷及他的自尊心。
2.把識字當作遊戲,不當作任務,不設定額,能認多少算多少。
3.先從聽大人講有字的圖畫書入手。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圖畫書,逐漸過渡到一起讀每一頁上的句子,這時隻要他跟著看、跟著說,不一定一個字一個字地教。
4.待他有一點“字”的概念以後,再用識字卡片。一般來說識字卡片最好有同樣的兩套,正麵是字,反麵是圖,以圖帶字,從圖過渡到字,比較容易。先識的是常見物的名稱,然後是動詞,再是其他詞類的字。
5.字學到200個左右時,可以拚成詞,再合成句子。比如:
西、瓜、西瓜、吃西瓜、我吃西瓜。
6.在他有興趣時來教,不要勉強,一勉強反而適得其反。
7.家裏最好有人愛讀書,這對他很重要。如有人愛看報也好,可以在書上、報上找他認識的字讓他看,他會很感興趣,這對加強他的識字意識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