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進行胎教時,教什麼,教多少,教到什麼時候,這些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時間充裕的人可以教更多的東西,而沒有時間的人隻反複教字母和算術也並非不可,但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愛情”。如果母親缺乏溫暖柔和的深情,即使環境再好,想教的東西再多,胎兒也不會接受。胎兒與母親是心心相印的,胎兒在母親懷孕期間所留下的印象,甚至在出生後仍然左右他的意識。
我在讀了托馬斯·巴尼所著的《胎兒在注視》這本書之後,感觸很深。書中介紹了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一位婦產科教授報告中的例子。
一般嬰兒出生後不用教就知道馬上吮吸母親的乳房,但教授診治的一個女嬰,身體十分健康,可是母親喂她奶,她不但不去吮吸,還把臉轉開,顯得尤為異常。很明顯這不是因為身體有病,因為當給她裝著衝好奶粉的奶瓶時,她馬上就開始使勁地吮吸了。幾天後,這個一直拒絕吃母奶的孩子,一旦被別的婦女抱在懷裏時則拚命地吮吸奶汁。
為了解釋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教授向孩子的母親詢問了許多妊娠中的事情,然而母親回答卻是既沒有得過什麼病,也沒有碰到任何對胎兒有影響的事件。當最後問她是否願意懷孕時,回答是“當知道懷孕的時候,曾想過打胎,是因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強地將她生下來”。
也就是說,這個女嬰知道母親對自己沒有愛,所以出生後也拒絕與母親建立聯係。
這件事再一次告訴我們,母親與胎兒靠愛連接在一起的“紐帶”是存在的,並且十分重要。不用說,胎教的第一步是母親必須抱有一種感情,即需要從內心深處盼望著孩子的誕生,並將這種盼望貫穿在整個懷孕期間,而這種感情的存在能使胎教獲得最佳效果。
保持良好的情緒
天才之母斯瑟蒂克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最理解母親心情的是腹中的胎兒。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胎兒身上,那麼你說的話、想教他的東西就一定會被他接受,但決不能對他持有毫不負責或是抱怨的態度。另外,焦慮和不安情緒也是不好的。為此,你要經常以一種安詳、和藹和穩定的情緒,保護這個小生命,直到他來到這個世界。隻有這樣,胎兒才能安心地傾聽你的話,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會經曆一些不好的事情,當懷孕的喜悅漸漸淡去,開始考慮一些現實的問題時,這些情緒就像隱藏在沙灘上的貝殼一般,隨退去的潮水顯現。麵對這樣的孕期不良情緒,編者介紹幾種科學地控製消極情緒的方法供你參考:
1.暗示法。這裏主要是進行自我暗示,利用良性詞語來刺激自己,比如:“我要做媽媽了,我的寶寶應該是健康的,所以我要快樂一點!”“為了寶寶我可不能著急,那麼多的是是非非,隨它去吧。”“我要勇敢,為了寶寶我可以戰勝一切。”類似的語言,可以幫助你調整心情,保持樂觀的心態。
2.轉移法。如果孕期太過焦慮不安會影響胎兒發育,轉移法可以幫助你緩解焦慮。當我們太過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事情往往會越來越糟,這時隻需要盡快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和活動中去,比如畫畫、聊天、看電影、聽音樂、逛街買衣服等。解決焦慮的關鍵就在於恢複自信與樂觀,要相信自己會孕育出最健康的寶寶。自信再配合合理的飲食、規律的休息、定期的孕期檢查,相信焦慮情緒一定會漸漸遠離你的。
3.發泄法。發泄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傾訴、寫信和朋友溝通等等。很多準媽媽也許最喜歡和準爸爸抱怨,抱怨自己的疲倦和委屈,這時就需要準爸爸細心安慰並接納準媽媽的所有不滿。其實隻要把不舒服的情緒發泄出來,就會使準媽媽的心情好很多。
其實母親與寶寶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是一個長期過程。要放平心態慢慢接受你的新工作——一個小生命的建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