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本—固守、吸納、創新
日本國土狹窄,資源貧乏,日本人在設計上有一種文化固守的心態。“二戰”後美國文化入侵帶來的生存壓力使日本努力提高設計製造質量,以設計造型的美觀來贏得海外市場。在日本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德國包豪斯現代主義風格對日本影響巨大,在經曆對歐美現代設計理論吸收與消化之後,日本設計重新考慮設計的本質、設計與人的關係,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國際化。設計從模仿到成熟,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東方理性思維特色的表達方式,保留經典傳統的文化,發展大眾通俗文化,廣收博采中又不失本國特色的設計,成果矚目。
日本設計師的效果圖表現特征如下。
1)傳統性
繼承日本繪畫技巧,設計表現中有強烈的東方繪畫底蘊,表現手法細膩。
2)綜合性
吸納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構成主義設計表現技法,與本土設計理念結合,自然與幾何產生互動,極具形式美。
3)含蓄性
日本設計關注細節,設計表現注重概括而有序的自然材料、光影效果,這與東方的風水、風俗和傳統色彩觀念有關係。
在建築、景觀或者室內展示的設計過程中,模型都是重要的造型表現手段之一。在實體模型基礎上,以設計師的觀察視角拍攝後再用針管筆勾勒出建築完整的比例尺寸和裝飾細部後,將其輸入計算機並用Photoshop軟件添加前、中、遠景以及過往的人群、天空的雲彩等配景特效,最終生成這幅細膩逼真的效果圖。
以水彩寫生的形式表現出日本東京的建築景觀,第一幅造型寫實、筆法粗糲,再現了日本傳統舊店鋪建築的真實場景。
CASIO計算機株式會社設計中心設計師西澤直也的產品設計表現圖。案例屬於改良設計,在設計中使用大量針對產品關鍵部分造型的徒手繪圖來體現設計創意,從中挑選出比較優秀的概念草圖用針管筆和馬克筆繪製成方案草圖,並在此基礎進行深化和發展。繪製步驟是先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建立模型和圖紙細部,然後用水彩渲染造型,圖稿為之後的樣機製作和量產做前期準備。
5.中國—文化、哲理、突破
包括香港和台灣在內的中國設計具有悠久的傳承曆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許多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的畫稿,具有國畫或插圖的韻味,梁思成、齊康等一代建築大師的插圖都很有特色。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現代設計教育萌芽,西方現代主義設計教育體係被引入,僅30多年的時間,中國的藝術設計就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的設計產業開始從模仿的狀態,逐步走向創新之路。中國的設計表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模仿歐美設計師的繪畫風格,轉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探求之路,許多設計師功底紮實,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各個畫種的特色,演變出具有中國風格的設計表現畫種,符合中國人的生活情趣與設計需要。
采用傳統水彩工具來表現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特點的室內設計效果圖,一點透視的構圖法使畫麵場景大氣,平塗疊色法、滲透法和高光留白法等傳統水彩畫技法同時應用,薄薄的透明色中透出淡淡的鉛筆結構線,暖色調的畫麵顯得十分華麗,光影變化豐富,體現了作者對室內整體空間氣氛的把握以及對家具、紡織品和燈具等陳設細節的塑造能力。
以馬克筆輔之彩色鉛筆為表現工具,溫暖的建築牆麵與青瓦、碧藍的湖水、荷葉產生色彩上的呼應,深淺不同的冷色調表現出豐富的空間層次。該圖主要以中景為刻畫主體,左上角馬克筆筆觸表現的樹葉陰影起到平衡畫麵、強調空間的作用。
一張用簽字筆繪製的休閑度假街景效果圖,線條富有張力,畫麵效果生動,大麵積的屋頂留白和排列線條形成的陰影產生黑與白、虛與實的光影美,有序的人物造型和留白處理與建築立麵的彈性線條形成對比,樹木向光麵與樹木陰影的對比,使以素描線條表現出的建築和植物空間有一種中國繪畫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