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成功的人士告誡我們,要贏得別人的好感,以下要點不能不銘記於心:

(1)塑造良好形象

要想讓別人對你產生好感,首先在主體身上要有好的“影響源”,即形象設計和內在素質。別人的好感隻能從自己本身的良好形象和文明的言行中產生。隻有做到謙虛不自卑,自信而不固執,要強而不狂妄,才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2)注意積累知識

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喜歡知識貧乏。隻有學識豐富,思想敏銳,興趣廣泛,才能提高自我價值,吸引眾人。

(3)心地誠實,待人誠懇

心地誠實,待人誠懇,做人正派,這是被人了解和受人歡迎的開端。如果不說真話,弄虛作假,別人就不會信賴你,覺得你不可靠,時間長了就會疏遠你,厭惡你。

(4)樂於幫助他人

個人的力量總是很單薄的,當麵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時,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因此,一位哲人說過,人生的旅程是在別人的扶持下走完的。當一個人對生活中的某一問題無力解決時,我們如果能夠伸出一隻熱情的手,無疑會給對方以極大的力量與信心。特別是當一個人遇到挫折,處於逆境之中時,如果我們能夠熱情幫助別人,別人定會對我們產生強烈的好感。同時,當幫助別人之後,人人都會產生一種覺得自己很高大的感覺,而當別人又對我們報以微笑時,我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是那麼的美好。這對人的自信心的確立是極其有益的。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幫助別人這一最簡單的增進吸引力的方法。他們在抱怨人們缺少友情的同時,自己卻不願意對別人付出一點點的友情,即使是舉手之勞也不肯幫助別人,正是這種心理將他們自己拒於友情的大門之外。正如戴爾·卡耐基所言,“你要別人怎麼待你,就得先怎樣待別人”。

(5)興趣力求廣泛

愛好和興趣是相識他人、廣交朋友的一個很好的“媒介”。如果你喜詩愛畫,能歌善舞,集郵、攝影、體育樣樣都懂一些,你就同別人有了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心聲,無形中也在你和他人之間逐漸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別人也將會對你逐漸產生好感。

(6)善於語言表達

無論是在聚會上,還是在朋友相聚的場所,如果你有個人的見解,就要大膽地表明,這樣將增加你做人的力量。若是一言不發,一味害羞,不敢啟齒,不僅給人軟弱無能的印象,而且會在眾人麵前降低你的位置。

(7)尊重別人的自尊心

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別人的言行不傷及自己的自尊心。任何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有明顯的對自我價值觀的維護傾向。例如,當我們取得了成績時,我們會解釋為這是自己的能力優於別人的緣故;當別人取得了成績而我們沒有取得成績時,我們又會解釋為別人僅僅是機遇好而已。這樣解釋就不至於降低自我的價值觀,傷及自尊心。

我們在同別人交往時,必須對他人的自我價值觀起積極的支持作用,維護別人的自尊心。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威脅了別人的自我價值觀,那麼會激起對方強烈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引起人們對我們的強烈拒絕和排斥情緒。此時,我們是無法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已經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也可能遭到破壞。

在你同別人交往中,無論是熟人還是生人,都要尊重對方的感情,接待熱情大方,講究禮儀,使自己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8)背後勿論人非

一個正直的人有話說在當麵,不在背後亂議論別人。如果你經常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一旦被對方知道了,免不了要對你抱怨一番,甚至會同你發生爭吵,即便是以前對你印象很好的人,也會在他心中出現陰影,以前的好感頓消。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莫讓嘴巴破壞自己的好名聲。

(9)處事寬容大度

當別人取得成績,受到讚揚時,不要嫉妒不滿,要在別人的進步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從別人的成績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當別人偶爾失禮時,不要以牙還牙,產生報複心理,要以禮相待,原諒別人,給他以認識自己缺點的時間,主動同你言歸於好;當自己偶有做事不當,出現失誤時,理應坦然承認,不能忌諱自己的過錯,掩飾自己的缺點。總之,在處事過程中,要堅持理解、體諒、忠實、豁達,這樣就能在他人的心目中產生更好的印象。

做到以上幾條,你就算掌握了與人溝通的方法,掌握了主動權。

12.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你的財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指出:“學會共處”是對現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學會共處是在全球化將成為21世紀重要特征,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依存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題。它的原意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共同工作。學會共處,有著同樣深刻的內涵。

學會共處,就要學會平等對話,互相交流。平等對話是互相尊重的體現,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這正是人際、國際和諧共處的基礎。

顯然,隨著社會文明步伐的加快,隨著社會開放與變革進程的加速,“快節奏”成了社會的顯著特征,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怪異的兩極現象:一方麵是人們的人際交往合作空間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另一方麵是人際關係平均持續期大大地縮短了,比如因為生活條件的改善,鄰居關係也因住房搬遷而改變;因為職業流動,同事關係也因變換崗位而改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種變動的速度愈快,上述關係的持續期就往往愈加縮短,臨時性就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大特點。

這種特點更要求人際關係中不可少的溝通。因為,生活環境讓我們有了更多與人打交道的機會,下麵就是我們經常要麵對的溝通情境。

(1)在一個組織之中

應聘、開會、打電話,在走道上和同事聊天、和同事合作、和同事吃飯、檢討工作計劃、和老板談加薪等等。

(2)麵對客戶或媒體

銷售產品、電子行銷、顧客服務中心、服務台、電視發表會、電話訪談、接受媒體采訪、打電話、推廣產品、與人交涉等等。

(3)在個人生活中

家庭聚會、同學聚會、學校家長會、舞會、打電話、父子交談、婚事磋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