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家家曬紅綠
淮安地處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分界線上,年均降雨量900多毫米,尤其黃梅季節,不僅多雨而且氣溫頗高,家裏的衣服、被褥等往往潮濕到長出黴來,即使沒有黴,也有一種發黴的怪味。於是出了梅到了伏天裏,就要將這些箱裏的東西放到太陽底下來曬,以防黴爛與蟲蛀。習慣了將日常生活都弄成節日的淮安人,便挑了最能代表伏天、叫起來數字又好聽又吉利的六月初六為“曬伏”日,就有了“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民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皇帝曬龍袍”;老人們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淮安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隻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幹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當然,人們還有“六月六下雨,淋濕了龍袍,要下四十天,要爛壞蓑衣”之說。
六月六,回娘家
“六月六,請姑姑”。每逢這天,出嫁的女兒領著孩子,會同夫君,興高采烈地回到娘家,和父母、兄妹團圓;娘家人也會拿出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如果哪家的閨女沒有和夫君一起回家,就被視作不正常,還會引起左右鄰舍的猜疑嘀咕:莫非此家翁婿……
“六月六,回娘家”的來曆,據說和春秋時期的晉國宰相狐偃有關。他聰明能幹、勤理朝政,又是保護、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的功臣。晉國的百姓和官員都很敬重他。每年六月六過生日時,總有無數的人送禮拜壽。時間一久,狐偃慢慢變得蠻橫無理。親家直言相勸,卻遭到狐偃當眾責罵羞辱,一氣而死。女婿恨嶽父不講仁義,伺機為父報仇。次年,晉國遭災,狐偃受命出京放糧,臨走說六月初六必回來過生日。女婿決定這天大鬧壽筵,殺狐偃。女兒聽後,心驚肉跳。她想起父親的養育之恩,便在六月初五偷偷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泄露,隻好呆在家裏等嶽父來收拾自己。
六月六,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看見女婿就像沒事一樣,兩人策馬回相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不過,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麵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了。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
這件事張揚出去,老百姓個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愁解怨、免災去難的吉祥。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女兒節”。“六月六,回娘家”,可以說是我國最悠久的“女兒節”了!
六月六,在元明清時期,是法定的“洗象日”。古代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示自己的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即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所謂洗澡,隻是將它們往河水裏扔去,並不是用肥皂在盆裏給它們梳洗。這樣做,是為了給它們降溫,而不是完全出於衛生的目的。貓狗們本來應該是水陸兩棲的動物,天生會遊泳,但它們與人呆在岸上久了,卻不敢往河裏去,熱死了,也隻會趴在滾燙的地上喘大氣,於是主人便隻好強行將它們扔到河裏去,貓們狗們狂叫著,急速地遊回岸上,主人又把它們扔下去,一次二次,撲通撲通,人與它們,自然、親昵。
六月六,還有起源於宋真宗趙恒的天貺節、進湯餅辟惡、投放饅頭於河中祭祀河神等,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漸漸地都被忘了。其實,這是社會進步,說明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了。也許,再過幾十年,後生們已經不再知道“六月六”這一天,還有如此多的民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