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宋子文:四大家族裏的金融巨子(5)(3 / 3)

最新的檔案資料顯示,宋子文第四次辭職的原因並不單純。軍費毫無疑問是宋蔣爭執的導火線,但對待共產黨以及日本的策略分歧,也是宋子文求去的原因。宋子文不讚成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做法,同時,也反對當時國民黨對待日本侵略的態度。他在1930年代初,就指出日本侵華野心絕不僅止於東北;企望蘇聯牽製日本,無異緣木求魚。所以他大力鼓吹中國應當與美英等西方國家合作,以遏製日本的軍事擴張。然而蔣介石及許多國民黨高官,仍相信日本的目標隻是東北,頂多包括華北,而蘇聯是最有力量牽製日本擴展的國家,所以他們期待“聯蘇製日”。

宋的看法與他們不同,因此在國民黨政治圈裏逐漸被孤立,最後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回宋子文幾乎是以“裸退”的方式退出國民黨的權利中心。直到1940年,日本早已全麵侵略中國,國民政府連連敗北,遷都重慶,而蘇聯卻仍然沒有動靜。蔣介石的“連蘇製日”行不通,這才回過頭來尋求歐美的援助。這時蔣介石想到英語流利、與歐美上層社會素有往來的宋子文,指派宋子文擔任他的私人特使,派駐華府,負責與美國政府高層及工商界聯係,尋求奧援。

宋子文在美國憑著他的政治手腕和蔣的信任,把他的才華發揮到極致。他在美國四處演說,為報紙寫文章,極力結交朋友,尋求盟友,六個月之內,就打入了白宮、財政部、國防部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他首先取得2500萬美元的對華貸款,不久又拿到一億美元的貸款,同時還得到1000萬英鎊的貸款。這幾筆款項,及時挽救了中國惡化的財政狀況,也促進了中美關係。

蔣介石個人在國民黨崛起的曆程,充分說明此一現實。無論是東征、北伐及中原大戰,他靠的是黃埔子弟兵。可是軍事並不是蔣勝出的唯一條件,中國當時好幾位軍閥都擁有相當的軍事力量,例如馮玉祥、閻錫山、許崇智、陳炯明等,他們的軍事力量都比蔣強,但蔣卻後來居上,成為中國的領導人,這是因為他掌握了財政的權力,而宋子文正是關鍵人物。

蔣介石一生都沒有對他與宋子文的爭執釋懷。最深層的原因,還是蔣宋對財政的態度差異。受過西方財經訓練的宋子文致力建立國民政府的財政製度,希望一切照規矩來。可是作為軍事領導人的蔣介石,認為國家統一與安全最重要,其它可以暫緩。兩人的教育背景不同,專業立場有別,自然嫌隙日深。蔣掌握了軍事權力,但他還需要宋子文財務上的協助,可是,他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理解宋子文的立場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