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樹不放棄任何一個有利於教育子女的機會。為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感,宋子文等人還經常跟隨父親參加政治集會。1904年4月30日,上海市民在張園舉行拒俄特別大會,抗議沙俄軍隊霸占東北,聲援留日學生的拒俄運動。宋嘉樹認為這是一次開闊孩子政治視野,培養愛國精神的極好機會,便讓華美印書館印出了幾千張《愛國歌》,帶著宋藹齡、宋慶齡、宋子文到會場散發。三個孩子生平第一次見到如此宏大的場麵,第一次目睹國人如火如荼的愛國熱情,他們幼小的心靈都深深地震顫起來。從張園回家的路上,他們一齊高唱著《愛國歌》。
宋嘉樹雖然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並一向把美國看成理想國的楷模,但在中美之間需要他作出抉擇時,他會自覺地把砝碼加在中國一方。1905年爆發了全國性的反美愛國運動。這次運動是由於美帝國主義迫害華工引發的。1894年美國同清政府訂立了一個排華性的“限製華工”的條約。這個條約到1904年期滿,但美國要求續訂並更加殘酷迫害華工。5月,上海市民開展拒美運動。12歲的慶齡、10歲的子文都置身於這場愛國運動的行列中去了。在虹口附近的繁華地段,宋嘉樹吹著小號,慶齡、美齡和子文跟在身旁散發傳單。回到家中,慶齡不聲不響地把自來水筆、書包、文具盒等美國貨毫不吝惜地丟進廢物箱,宋子文把心愛的美國玩具也扔進了廢物箱。上海人民拒美熱情繼續高漲,少年兒童也組織了“中國童子抵製美貨約會”。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是最早加入的一批少年。宋子文他們在虹口美租界挨家挨戶地勸大家抵製美貨。7月19日,上海各界又在上海西門外務本女塾大禮堂舉行拒美特別大會,有一千六百多人參加,宋嘉樹一家的出席引起了極大震動。
嚴格特殊的家教也無法取代正規的學校教育。宋嘉樹夫婦先後把六個子女送到學校讀書,接受正規的西式教育。長女宋藹齡5歲時,宋嘉樹就執意將她送到上海教會學校——馬克諦耶女子學校住宿求學。馬克諦耶女子學校是1892年由美國衛理公會在上海創設、專為外國小姐和上流社會服務的學校。慶齡、美齡也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宋子文兄弟姐妹長大後,宋嘉樹就送他們獨自到美國求學,並告誡他們:要你們到美國去,不是讓你們去看西洋景,是要將你們造就成為不平凡的人,回來報效祖國。這是一條艱苦的、荊棘叢生的路,要準備付出代價,不管多麼艱苦,都不要中斷你們的追求。
由於沒有馬克諦耶女子學校那樣的衛理公會男生學校,宋子文跟家庭教師念了幾年書,然後進入聖約翰大學少年班。
聖約翰大學,是美國基督教在舊中國開辦的大學。1879年(光緒五年),美國聖公會施若瑟主教將培雅書院、度恩書院合並為聖約翰學院,校址在上海。1890年(光緒十六年)開始設大學課程。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正式改為聖約翰大學。在美國哥倫比亞區注冊立案。1906年設神、文、理、醫、工等學院和研究院。當時在中國有許多教會學校,這是外國教會機構以興辦學校、醫院等某些社會公益事業作掩護進行傳經布道活動的一種手段。盡管這些教會學校辦學條件很好,但曆屆畢業人數並不多,主要原因是一般中國人不信任西洋人,不了解西方文化,因此招生困難。教會學校在傳播宗教信仰的同時,主要講授一些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其課程仿效外國,設有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哲學、體育等,提倡德、智、體三育兼顧。
在哈佛大學讀書的宋子文宋子文堅持每天從虹口家中步行去學校。他學習非常認真,看書的時候總是眉頭緊鎖。他記憶數字的訣竅巧妙得令人難以置信。宋子文在學校經常參加演講會,盡管年齡小、個子矮,平時又有點口吃,但能用英、中兩種語言講演,自然流暢。他的這種講演天賦也使學校老師大為驚歎。
宋子文度過了從聖約翰大學預備班和大學班的學習生涯,1912年畢業後赴美留學,進入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是1636年在波士頓辦起的第一所大學。波士頓好像一座大學城,馬薩諸塞街橫貫市中心,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在大街兩端,大街就從這兩個大學校園中心穿過。哈佛大學在美國的地位相當於北京大學在中國的地位,許多美國名人、偉人皆出自哈佛,迄今為止已培育出6位美國總統。文、理、工等許多學院散落在以哈佛廣場為中心的街道兩旁。校園綠樹碧翠,建築古香古色,哈佛大學創始人哈佛的銅像矗立在校園中央。麻省理工學院在美國的地位相當於清華大學在中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