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他們一起趕忙回家。同學們一邊走,一邊嘰嘰喳喳地議論。

“故事講得挺好,隻是徐光啟沒有給我們講他的訣竅。”

“你呀,真是不開竅。王羲之的訣竅,不就是徐光啟的決竅嗎?”

“怪不得他學習好,原來也是苦練出來的啊。”

徐光啟喜歡讀書,同時對種田也很感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徐光啟對父親的一些家教不怎麼讚同了。父親總是說,讀書是為了做官,要想做官必須讀書,讀書人不能種田。徐光啟雖然也想讀書,但是他認為讀書和種田並不矛盾。不管讀書還是做官,都必須關心種田人。他看到,糧食都是從地裏打出來的,不種田怎能打糧食,不打糧食又吃什麼東西呢?最好自己也能種種田。種田需要知識.種田人需要讀書。他發現,怎麼自己很少看到怎麼種田的書呢?他想,應該寫一些介紹農業生產知識的書,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傳播開來。他的這些想法,不敢對父親直說,隻悶在自己心裏。這樣,他偷偷地讀一些農書,還常常到田裏幫助父親做一些農活。開始的時候,他每次到田裏都被父親轟回書房。後來,徐光啟說,讀書累了,到田裏溜達,然後再去讀書就更記得住了。父親聽他這麼一說,也就不攆他了。有時讓他幫著給莊稼鬆鬆土,拔拔草,澆澆水,但決不讓他幹重活,生怕把他累著了,影響學習。

這天下午,驕陽似火,天氣悶熱。坐在屋裏就一個勁流汗,熱得氣都難喘。徐光啟讀了一陣書,汗流決背,便掛著汗珠來到了田裏。田地裏的棉花,枝葉茂盛,已經長了兩尺多高。他在棉田裏走了兩圈,又蹲下仔細觀察了一番,卷起褲腳管,伸手把一棵棵棉株尖頂摘下扔掉。這時,父親正好挑了一擔糞水過來。他看見徐光啟糟蹋莊稼,不禁大怒,聲色俱厲地喊道:

“阿啟,過來!”

父親對兒子一向很溫和。今天,徐光啟聽到父親如此嚴厲的喊聲,好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趕快走到父親跟前,恭恭敬敬地問:“阿爸,什麼事惹您生氣?”

“你剛才在幹什麼?”

“我讀書倦了,來到田裏玩會兒,想順便給棉株打頂尖。”

“像這樣,棉花都要被你弄死了!”

徐光啟迷惑不解地:“沒有啊,棉花不是還好好的嗎?”

“你把棉花頂尖摘掉了,棉花沒有頭,還長什麼?”

徐光啟這才恍然大悟,含笑對父親說:“阿爸,是這樣:昨天下午放學回來,我看到德章爺爺在田裏摘棉花頂尖,我覺得奇怪。他說:現在大暑已過,快到立秋了,棉花已長到兩尺高了。如果再往上長,結不了棉桃。把它頂上的尖摘掉,省下來的養料可以供應下邊快長熟的棉桃,讓這些棉桃長得更大更結實。我今天也學德章爺爺的樣。”

父親原來是做生意的,沒種過田地。雖然破產後改行種莊稼已有好幾年了,但由於愛麵子,不好意思去向別人請教,所以有好多莊稼活都不懂。聽兒子這麼一說,他才明白了。又聽說這一帶種棉花種得最好的德章爺爺都這麼做,便認定沒有錯。於是,他和藹地對兒子說:“種田的事,你就別管了,我知道該怎麼辦。快回家讀你的書去。我澆好糞水後,自己會打頂尖的。”

徐光啟知道父親倔強的脾氣,不敢再說什麼,順從地回家讀書去了。

到了采摘棉花的時節,棉株上朵朵棉花又白又大。徐光啟家棉花獲得大豐收。父親非常高興,想起當時責怪兒子打頂尖的事,心裏很內疚。他把兒子叫到跟前對徐光啟說:“阿啟,我們家的棉花今年豐收了,你出了大力。什麼時候給你做件新衣服。”

“不用,不用。”徐光啟不等父親把話說完,連忙說。“我穿這件衣服就滿行了。再說,棉花豐收主要是阿爸辛勤勞動的結果。”忽然,徐光啟又對父親說我們家的棉花雖然很好,但比起德章爺爺家的,還差得遠呢。”

“真的嗎?我不是按你德章爺爺的辦法去做的嗎?”父親很驚奇。

“我們隻是給棉花打了頂尖,人家德章爺爺不光這樣,還把超過一尺五寸的枝上的尖也打掉了。棉桃超過了五個枝的,也把尖打掉。”

“你怎麼不早給我說呀?”

“那一次我正要給你說,可你說你知道,把我趕回家,後來我也忘了給你說了。”

“我們明年種的時候,也按你德章爺爺的方法去

“我前些日子看了幾本農書,書上對棉株離多麼遠也講了。《農桑輯要》上說:一步留兩苗.《便民圖籑》則說:每尺作一穴。依我看,元朝寫《農桑輯要》時,正提倡種植多桃的大株棉花,所以棉株之間離得遠。但是,棵數少,收獲也不可能多。後來,《便民圖纂》把株距定為一尺,就彌補了這個缺點。咱家種的棉花隻離二、三寸遠一棵.實在太密了,這樣不通風,不透光,結的桃就不多,產量就不高。”徐光啟停了停,又對父親說:“我看我們家明年種棉花時,可以按《便民圖驀》上說的那樣,一尺遠種一棵。德順爺爺種的差不多也是這樣。”

“那好,明年我們家種棉花時就這樣做。”接著,父親又嚴肅地說:“你對種田很有興趣,但你不要光想著這些,你要把心思用在讀書上.將來求點功名。”當徐光啟開蒙讀書,有了初步的思想和知識的時候,看到全家為了生活而進行農業勞動和手工業勞動,當然便受到了生動而又實際的家庭教育。徐光啟後來能夠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和他生在這樣一個勤勞的家庭裏麵,是有密切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