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居留在日本的韓裔(ethnicKoreans)約65萬人,其中約1/3是效忠或認同朝鮮的朝鮮人(認同韓國的稱”韓國人”)。一般都引用這個數字,但是它不盡正確。因為戰後留在日本的朝鮮人,有的因為不認同韓國(當時日本隻承認大韓民國,且強調大韓民國是“整個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府”),因此沒有登記國籍,隻登記出生地”朝鮮”(不論南北)。目前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在政治立場上很分歧,所以很難統計。
“在日朝鮮人總聯合會”(簡稱“朝總聯”或“總聯”)等代表朝鮮利益的政治團體。事實上,“朝鮮總聯”根本就和黑幫無異。他們和多起日本人被綁架到朝鮮的事件,以及朝鮮人信用組合的金融弊案有密切關聯。但許多日本官員、民眾對此噤若寒蟬,怕遭到朝鮮總聯人員以暴力報複。通過在日本的朝鮮人(朝鮮人)組織,把在日本賺的錢彙到朝鮮。
1996年9月,韓國江原道江陵地區,朝鮮特務入侵事件後,韓國軍隊從擊斃的13名朝鮮特務(另有11人自殺)身上,起出的部分裝備品。依任務不同,每次滲透所攜帶的物品和裝備有異。主要有:比利時製白朗寧手槍、RPG—7反裝甲火箭、M—16步槍、AK係列步槍、手槍和步槍彈藥、日製通訊器材、日製短波收音機、暗號用亂數表、日製夜視望遠鏡、日製攝影機等偵察用器材、潛水服及潛水裝備、食品、日用品等、偽裝為民間人士所用的便服、偽裝為韓國軍所用的韓****戰鬥服等等。
日本被朝鮮間諜入侵,是從戰後初期的1948年就開始,當時是由朝鮮內政部的政治保衛局主導對日特務工作,當時基本上是模仿前蘇聯諜報機關的體係,征召在戰前就住在日本、並在日本受過高等教育的韓僑,回到朝鮮接受諜報訓練,再派回日本從事諜報工作。
到了1960年代,許多朝鮮間諜都從香港和上海偷渡到日本,再以偽造的船員證和身份證,以半合法的方式入境。也有以購買的漁船潛入日本港口,伺機潛入日本或脫離的案例。而隨著日本對出入境管理趨向嚴格,朝鮮間諜後來又改由漁船接近日本,再以橡皮艇趁黑夜偷渡上岸。
1960年代後半期,偽造身份成為朝鮮間諜入侵的另一種主流,除了偽造外國人的身份證或護照,一些已經歸化日本籍的韓裔,如果在前往朝鮮之後死亡,其身份證常被間諜盜用,以合法身份掩護潛入日本。
到了1970年代,朝鮮的對日諜報工作,由內政部移轉給朝鮮勞動黨的對外聯絡部(現已改稱為“社會文化部”),而金正日在1975年視察過諜報機關之後,指示大幅改變入侵日本的方法。
有鑒於之前盜用日本人(或在日韓裔)身份的做法容易被發覺,朝鮮從1970年代開始展開所謂“工作員(諜報員)日本人化教育”,方法就是積極綁架日本人到朝鮮,來訓練朝鮮的諜報員,使其精通日本語言、熟悉日本文化,更容易混入日本社會。這也是1970年代日本人遭朝鮮綁架達到高峰的原因。
1990年代以後,朝鮮間諜入侵日本的案例大幅減少,但同一時期開始,日本附近海域的“不審船(不明船隻)”事件卻屢次發生。
[24]遠征軍赴緬做戰:1942年3月,國民黨政府決定派出一支精銳軍隊遠赴緬甸作戰。
此時大半個中國已淪陷,全部的出海口已被日本人占領。對於一個連小口徑火炮都造不出來的國家來說,抗戰陷入了全麵危機。此前,能夠輸送物資來華的渠道僅剩下滇越鐵路、香港、前蘇聯和滇緬公路。隨著戰況的惡化,終於,中國人隻剩下了滇緬公路這唯一一條物資輸送渠道。
1942年1月中旬,在長沙保衛戰中,第九戰區炮兵第一旅占據嶽麓山陣地,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炮彈告罄。第九戰區長官部電告重慶,軍政部回答:炮彈尚在仰光待運。
緬甸,此時成了中國抗戰的一個關鍵點。日本人自然也看出了這一點,1942年1月,席卷中南半島的日軍將矛頭指向了緬甸,出兵4個師團。他們的打算是徹底凍結中國人的輸血管,同時以緬甸為跳板進軍印度,實現和納粹德國會師中東的計劃。
英國不想失去印度這個最大的殖民地,中國要竭力保護唯一的出海口。此前矛盾重重的兩個盟國終於在羅斯福總統的協調下,達成了中國出兵緬甸的共識。
中國派出最精銳的部隊,遠征軍裏有當時中國唯一一支機械化部隊。杜聿明擔任遠征軍代理司令長官,率3個軍,10萬健兒揮師南下。進入緬甸後,戰況初期差強人意。1942年3月19日,在離仰光不到50公裏的同古,遠征軍200師殲敵5000餘人。日本承認這是東南亞戰爭中遭遇到的第一場大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