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直諫致死(下)(1 / 3)

夫差住在梧宮內,一連三夜都聽到小兒唱同樣的歌,然而終未能拘住緋衣童子,甚是煩惱,於是起駕返回吳都。夫差升朝,諸臣均來慶賀伐齊凱歸。伍子胥亦到朝堂,獨無一言。夫差責備道:“相國諫寡人不當伐齊,今寡人得勝而回,諸臣皆有功,唯相國無功,相國豈不自羞麼?”

伍子胥挽起臂袖,扔下佩劍,大怒道:“臣聞:‘天之將亡人國,先逢其小喜,而後授之以大憂。’今吳勝齊不過小喜也,臣恐大憂之即將到了。”

夫差生氣道:“寡人久不見相國,耳邊頗覺清淨,今相國又來絮叨喧擾寡人麼?”乃掩耳瞑目,坐於堂上。俄頃,夫差忽睜眼直視良久,大叫道:“怪事!”

諸臣道:“大王見到了什麼?”

夫差道:“寡人看見四人背相著背倚在一起,須臾四人四分而走;又見堂下兩人相對,北向人(麵向北之人)殺南向人(麵向南之人)。諸臣可曾看見麼?”

諸臣皆道:“臣沒看見。”

伍子胥道:“臣以為,四人相背而走,乃四方離散之象。北向人殺南向人,為位卑者反位尊者,臣弑君也,今大王不知警覺省悟,必有弑身亡國之禍。”

夫差怒道:“相國之言太過不祥,寡人惡聞汝言!”

伯嚭道:“相國何以專反其意言而掃大王之興?臣以為,四人四分而走,乃四方離散,奔走吳庭之象,是以吳國霸王,將有代周之事,此亦位卑者反位尊者,臣犯其君也。”

夫差道:“太宰之言,足開寡人心胸。相國老了,言不足取。”

伍子胥道:“臣是老了,但老馬識途。大王不納臣言,將後悔莫及。”

過數日,越王勾踐率領群臣親至吳都,來見吳王夫差,道:“賤臣勾踐聽大夫諸稽郢歸越言說,大王英武神勇,智謀過人,反常規以鳴金為進軍之號,殺得齊兵人仰馬翻,潰不成軍,實乃空前絕後之功,賤臣佩服得五體投地,特領群臣前來朝拜祝賀。”對吳庭諸臣皆有金帛財物饋賄。

伯嚭對夫差道:“大王親眼所見,此乃奔走吳庭之應也。”

夫差大喜,當下置美酒佳肴於文台之上,勾踐侍坐,諸大夫皆侍立於側。夫差道:“寡人聞說:‘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沒有力之子。’今太宰為寡人治兵有功,戰齊而勝,寡人欲賞其為上卿;越王孝事寡人,始終不倦,寡人欲再增其國土,以酬其助兵伐齊之功,不知諸大夫之意如何?”

諸臣皆道:“大王能賞功酬勞,此乃霸王之事也。”

伍子胥伏地而泣道:“鳴呼哀哉!今忠臣掩口,讒夫在側,邪說諛辭,以曲為直,養亂畜奸,將滅吳國,廟社為墟,宮生荊棘,還妄言什麼霸王之事?

夫差正在飄飄然似已霸天下的興頭上,伍子胥卻潑來一盆冷水,大怒道:“老賊多詐,為吳妖孽,乃欲專權擅威,傾覆吳國。寡人以先王之故,不忍加誅,今汝退而自謀,不要再來見寡人了!“

伍子胥道:“老臣若不忠不信,不得為先王之臣。譬如夏之龍逢遇桀,商之比幹遇紂,其臣雖直諫見誅,然君亦隨之而滅。今老臣與大王永辭,不複見了,望大王能保固宗廟社稷!”遂趨出朝堂。

夫差怒猶未息,伯嚭道:“臣遣人探得,伍子胥使齊之時,以其子伍封托付於齊臣鮑氏,可見其有叛吳之心,大王不可不察!”

夫差道:“伍子胥果欺寡人!叛吳之臣,留之何益?”乃使人賜“屬鏤”之劍予伍子胥,道:“汝以此死。”

使者至伍子胥家,傳夫差之命,授以劍。伍子胥接劍在手,仰天而歎,忽又大笑,道:“嗟乎,磋乎!讒臣伯嚭為亂,大王反而誅我。我令汝父霸,汝未立之時,諸公子爭立,我為汝力爭於先王,幾不得立。汝既得立,欲分吳國一半予我,我不受。然而今汝聽信讒臣之言以殺長者!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乃謂家人道:“我死之後,必要在我墓上植以梓樹,使之可以為器;而挖我之眼,懸於吳都東門之上,以便我觀越兵而滅吳也。”言訖,乃以“屬鏤”之劍自刎咽侯而死。

使者取“屬鏤”之劍,還報夫差,敘說伍子胥臨終之囑。夫差大怒,親往伍子胥家視其屍,指責道:“伍子胥,汝一死之後,尚何知哉?”乃以劍自斷伍子胥之頸,使人置伍子胥之頭於盤門(南門)城樓之上;又取伍子胥之屍,裝入鴟夷(皮革製作的酒囊,鴟音“癡”)之內,使人以車載去,投拋於浙江之中,說道:“日月炙汝骨,魚鱉食汝肉,汝骨變成灰,汝還能看見何物!”

伍子胥之屍投入浙江中,浮於江水之上,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江岸,江岸為之崩塌。當地之民懼怕,乃私自撈取伍子胥之屍,埋葬於浙江北岸之吳山,後世由此又稱吳山為胥山。後人因敬伍子胥忠正,在吳山建立子胥廟,曆代享受香火不絕。有古風一篇言伍子胥,曰:

將軍自幼稱英武,磊落雄才越千古。

一旦蒙讒殺父兄,發誓借兵吞荊楚。

貫弓亡命欲何之?商丘新鄭空棲遲。

昭關鎖鑰愁無翼,鬢毛一夜成霜絲。

浣女沉溪漁丈死,簫聲吹入吳人耳。

魚腸作合定君臣,複為強兵進孫子。

五戰長驅據楚宮,楚王含淚逃匆匆。

掘墓鞭屍吐宿恨,精誠貫日生長虹。

英雄再振匡吳業,夫椒一戰勝強越。

釜中魚鱉宰夫手,縱虎歸山還自齧。

姑蘇台上西施笑,讒臣稱賀忠臣吊。

可憐兩世輔吳功,到頭翻把屬鏤報!

鴟夷激起錢塘潮,朝朝暮暮如呼號。

吳越興衰成往事,忠魂千古恨難消!

伍子胥享壽幾何?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從其一生的活動中,可大致推算出其年齡。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吳伐楚之時,專諸之子專毅已領兵為將,專毅最小當有十八歲。若專諸十八歲成家,十九歲生專毅,則此時專諸如活當有三十七歲。伍子胥長專諸兩歲,則此時伍子胥當有三十九歲。以此為基礎,向上向下推算,可知伍子胥的大概情況:

周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十五年出生;

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六年,逃出楚邑城父,時年二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