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直諫致死(上)(2 / 3)

王孫駱道:“某奉大王之命,此來請先生至姑蘇台,為大王圓夢。”

公孫聖聽後,伏地哭泣。其妻從旁笑道:“汝性大淺鄙了,今生希見人主,猝聞大王宣召,便激動得涕淚如雨了。”

公孫聖仰天長歎道:“悲哉!非汝所能知之。我曾自己推算壽數,當終於今日,我此一去,將與汝永別,是以悲傷。”

其妻知公孫聖占卜之妙,亦泣道:“但願丈夫推算有誤,望速去速回。”

王孫駱催促道:“先生快登車,不要讓大王等得急了。”公孫聖隻得登車,隨王孫駱馳至姑蘇台。

王孫駱引公孫聖入姑蘇台之宮叩見夫差,夫差將所夢之事,詳細告之。公孫聖道:“小民來到時,見有大軍在姑蘇山下,敢問大王今欲何往?”

夫差道:“寡人今欲興師伐齊。”

公孫聖道:“小民明白了。大王是要小民講真話麼?”

夫差道:“寡人召汝前來,自然是要聽汝講真話。”

公孫聖道:“小民自知講真話必死,然大王要小民講真話,小民又不得不講。”

夫差道:“快講,休得囉嗦!”

公孫聖道:“大王之夢,應在爭戰之事。小民以為:章者,戰不勝,走章皇(彷徨)也;章又同‘障’,章明者,去昭昭,就冥冥(昏暗)也;兩釜炊物不熟者,大王敗走,不火食也。黑犬嗥南嗥北者,黑為陰類,走陰方也。一鉞一鍬插宮牆者,鉞為兵器,鍬為掘器,越、鉞同音,越兵入吳,掘社稷也。流水入宮堂者,波濤漂沒,宮室空也。後房聲若鍛工者,宮女為俘,長歎息也。前園橫生梧桐者,桐為棺木之材,待入棺也。小民願大王罷伐齊之師,更遣太宰伯嚭解冠肉袒,稽首謝罪於越,便國可安而身可保了。”

伯嚭在一旁道:“草野匹夫,妖言抵毀大王,當加誅戮!”

公子聖睜目大罵道:“太宰居高官,食重祿,不思盡忠報主,專事諂諛,他日越兵滅吳,太宰獨能保其首級麼?”

夫差大怒道:“山村野人無識,一味亂言,不誅必然惑眾!”目顧力士石番道:“可取大錘擊殺此賊!”

公孫聖仰天大呼道:“皇天,皇天!明察秋毫,知我之冤。我忠而獲罪,身死無辜。我死之後,不願葬埋,願拋棄我於陽山之下,後將顯靈以報大王也。”

夫差擊殺公孫聖,使人投其屍於陽山之下,數落道:“汝有欺君犯上之罪,今拋汝之屍,讓豺狼食汝肉,野火燒汝骨,汝形銷影滅,何能顯靈哉!”

伯嚭捧觴趨進夫差,道:“臣恭賀大王,現妖孽已滅,臣進酒一觴,願大王伐齊大勝而歸。”有詩雲:

妖夢先機已兆凶,

驕君尚戀伐齊功。

吳庭多少文和武,

幾似公孫肯盡忠!

吳王夫差自將中軍,伯嚭為副,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興兵三萬餘,同越兵三千,從姑蘇山出發,往北一路而進。又遣人先行至魯都曲阜,約會魯哀公,合魯國之兵共同攻齊。

伍子胥使齊南歸,於中途遇吳大軍,乃向夫差稟報道:“齊君約戰,以春末為期。”隨即稱疾先回吳都,不肯從大軍伐齊。吳大軍繼續北進,會合魯軍行至於嬴(齊邑,在今山東萊蕪西北)。

那邊齊將國書屯兵汶上,聞吳、魯連兵來伐,忙聚諸將商議如何迎敵。忽門軍來報,道:“田相國遣其弟大夫田逆來到。”

國書同諸將出帳,迎田逆入至中軍,問道:“大夫此來汶上有何貴幹?”

田逆道:“聞吳軍長驅而進,已至於嬴,國家安危,在於呼吸之間。相國恐諸位不肯用力,故遣某至此督戰。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有死無生,軍中隻許鳴鼓,不許鳴金。”

諸將皆道:“我等誓決一死戰!”國書傳令,拔寨都起,往迎吳軍,至於艾陵(齊地,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齊軍與吳將胥門巢上軍相遇,國書道:“誰人敢與我攻打頭陣?”

大夫公孫揮道:“某願前往!”率領本部軍馬疾驅而出。胥門巢見齊軍兵車衝來,連忙驅車迎敵,兩下裏戈戟相交,戰在一處,各不相讓。拚殺生死。

國書見公孫揮與胥門巢戰有三十餘合,不分勝負,一股銳氣按納不住,自引中軍夾攻胥門巢。齊軍中鼓聲如雷,殺聲衝天,胥門巢支持不住,大敗而走。國書勝了一陣,氣勢愈壯,傳命軍士臨陣,各帶長繩一條,道:“吳俗斷發,如斬其首級,不便拴係,當以繩貫之。”全軍歡呼若狂,以為吳軍旦暮可破。

胥門巢引敗兵而回,來見吳王夫差,夫差大怒道:“胥門巢頭陣敗績,挫我銳氣,將其斬首示眾!”

胥門巢道:“臣初至齊地,不知虛實,是以偶然挫敗;若再戰不勝,甘伏軍法!”

伯嚭講情道:“初戰斬將,與軍不利,大王不如令胥門巢待罪立功。”

夫差將胥門巢叱退,以將軍展如代領上軍。適逢魯將椒孫州仇前來吳中軍大帳請命,夫差賜與其劍甲各一具,使其為向導,來至離艾陵五裏處紮下營寨。齊軍國書使人至吳營下戰書,夫差批下:“來日決戰。”

次早,吳軍至艾陵,兩軍各排陣勢。夫差命魯將叔孫州仇打第一陣,吳上軍展如打第二陣,吳下軍王子姑曹打第三陣,並使胥門巢率越兵三千往來誘敵。夫差自與伯嚭引大軍屯於高阜之地,觀看兩軍交戰,相機救援,且留越將諸稽郢於身旁觀戰,說道:“汝看寡人如何打敗齊軍。”

那邊齊軍列陣方完,田逆領諸將各人準備好含玉,道:“如戰死,即以含玉填口入殮!”(古時帝王或為官者死後,口中含一塊玉石入殮,據說可保屍體長時不化,此玉稱為“含玉”。因死者身分不同有所區別,則有含璧、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

大夫公孫夏、公孫揮使軍中皆歌送葬之詞曰:“生還者,不為烈丈夫也!”